《荷花》这篇课文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哪些原则?是如何体现的?要求以前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5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7:55

《荷花》是一篇美文,一定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情境中欣赏美。作者写荷花,不论是描写还是想像,笔调都是相当优美的。结合第四自然段锻炼学生的想像力固然是好的创意,但学生说出来的动物,比如青蛙、蜜蜂之类,会与整个课文营造的优美情境不太谐调。这就要注意引导。我觉得,教这篇文章可由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导入。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可抓住几个关键的动词,作为引发学生联想的触发点,用词语比较的方法理解句子表达的画面感。比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关键词就是“挨挨挤挤”。为什么作者用“挨挨挤挤”而不用“密密麻麻”呢?学生想像一下“挨挨挤挤”的情景,会发现这个词能表达出一种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动态感。同样,“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冒”是关键词,为什么用“冒”不用“伸”呢?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想像,会发现“冒”字更能表现出那种富有神秘感的生长过程。类似这样的词还有“展开”、“饱胀”、“破裂”等。

  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句是:“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里的关键词是这个“活”字。赵老师刚才讲的这几个动词,实际上都体现出“活的画”这个特点。再有,我觉得教这篇文章,朗读很重要。学生要感受到语言美、画面美,教师最好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沉浸到美好的意境之中。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往往对课文第四自然段那些充满想像的文字感兴趣,这和小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他们喜欢童话,喜欢想像。因此,以课文为凭借安排想像说话,只要引导得好,这应该是很好的设计。前面两位老师都讲到抓关键词语,出发点是好的,但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不要搞得太细,要处理好局部赏析与整体感受的关系。

  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读文章,想画画”,怎样让学生“想画画”呢?我看,至少有这么三个层次:一是理解内容,二是联系生活,三是展开想像。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着眼整体,注意问题的覆盖面。比如说教学第二自然段,不妨这样设问:“同学们,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因为不给学生*,学生回答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说到那些关键词。学生说的,往往是他们对文字表达的感性认识。讲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则可以抓住“活的画”三个字,引导学生深化对第二段的理解。这样,教学既有了层次感,又有了整体感。刚才说到借助第四自然段进行想像训练,这很好。但是,要注意用多媒体,或灯片与录音,给学生的想像营造一种情境。至于训练想像的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课文里有这么一句:“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是不是可以这样设问:“小鱼儿做了怎样的好梦?句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或许就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不能淡化语文的工具性。具体到教学设计上,就是要在语词上下功夫,要重视段落的教学。重视语词,重视段落,重视“读写例话”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但不能搞得支离破碎,这就要树立整体感受的观念。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