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闽和八闽的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2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4:41

福建简称“闽”,在历史上先后有“七闽”、“八闽”、“九闽”的别称。
  据古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这里的“七闽”,是福建见于史籍之始,也是福建简称“闽”的出处。东汉郑玄注: “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 “七闽”概指周朝时散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为图腾的七支部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远古开始,福建即有崇蛇的风俗,现在一些地方仍有遗风,如长汀有蛇山庙,漳州南门外有古老的蛇王庙,平和县三平村尊称蛇为“侍者公”,南平樟湖坂一带则流行正月蛇王节祭典与游蛇灯活动。而在清朝嘉庆年间蔡永蒹(福建晋江人)的《西山杂志》中则有关于“七闽”的另一种解释: “古丹篆释义皇使盘瓠掌闽为七族:泉郡之畲家,三山之户,剑川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潭,漳郡之兰太武,汀赣之客家,此即七闽也。”此说则出于后人附会,最为明显的是在远古时还无“客家”人。从周朝至今,福建称“闽”的历史已有近三千年了。古代在福建的行政建置常带有“闽”字,如秦时置闽中郡,汉封闽越国,南朝陈设闽州,五代王审知立闽国。
  “七闽”曾被用来泛指福建一带地区。如,北宋年间,福州人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宋真宗赵恒赠其《赐蔡伯唏》诗大加赞扬,首句云“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一诗中说:“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另外苏东坡还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置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计辖一府五州二军。元代,福建行政建制几经变动,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正式设立福建行中书省,下领八路。明朝改路为府,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清承明制,福建依然保持八府建制。从宋至清的九百年间,福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八府建制,故有“八闽”之称。福州崇奉王审知的闽王庙悬有称扬王审知的“八闽人祖”匾额,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笔御题,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因为赵匡胤于976年去世,十年后才出现福建辖八州(军)的局面。北宋时期还大多习惯以“七闽”来称福建,南宋起“八闽”之名始盛。闽清白岩山,相传有一百零八处天然岩景,俗称百景岩,有南宋朱熹题赞的“八闽岳祖”崖刻。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州署衙门题联曰:“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元代,吴海《游鼓山记》云:“福(州)为八闽都会。”明代,邓应奎《君山歌》有句曰:“八闽丘壑称奇绝。”至今福建人民还十分自豪地用“八闽大地”来称呼自己可爱的家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5:59

首先是七闽。《周礼·夏官司马》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注疏》解释,闽,就是蛮的意思,“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按经,闽虽与蛮七八别数,本其是一,俱属南方也。”叔熊是楚国的王子,在《史记·楚世家》中作叔堪,在长兄熊霜死后,三弟争立,叔堪失败逃走,住在濮上(濮为百濮族,散居于楚西南,又被称为百越,被视为蛮夷),生了七个儿子,繁衍的族群就被称为七闽,闽就是蛮、越。意思是,叔堪的子孙成为越人,被中原称为七闽之越,简称闽越。

战国时就有人把闽越编排进了集地理和神话著作于一体的著作《山海经》,海内南经有“闽在海中”之语,就是这种影响力的反应。楚之先祖本出于帝颛顼,为华夏正宗黄帝之后,叔堪作为华族却不得不以身入蛮夷,大抵时人实在觉得他不争气,因而东汉许慎又说闽是“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古代南方多蛇,且毒性厉害,把越人与毒蛇相提并论,这当然是一种蔑称。这个虫指的是什么?

虫字在古代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虫(chóng),指有足之虫,羽虫,即飞禽;毛虫,即走兽;甲虫,即带壳的;鳞虫,即不带壳的;倮虫,指人类。第二种是䖵(kūn),同昆虫的昆字,是虫类的总称。《说文》:虫之总名也。昆的本义是明,郑玄注《诗》,说昆虫就是明虫。第三种才是虫,然而这个字不念chóng,而该念huǐ,有这么几个意思:1、鳞甲类的总名,《广韵》:鳞介总名;2、凡虫之属,皆从虫,所谓“物之微细……以虫为象”,大概可以理解成以虫字为偏旁,以它造字去表示别的带足动物;3、《玉篇》:古文虺(huǐ)字,一名蝮,是一种毒蛇。

可以这么理解,虫是五族的总称,䖵是五族中鳞甲两族的总称,而虫是个造字的偏旁,如果不用作偏旁,就是毒蛇,同虺。由“蛇种”二字可知,闽字里面的虫并不是虫子,而是蛇,指代崇拜蛇神的闽越人。

神话化的虺,五百年化蛟,五百年化龙

剩下几个词语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讲解。

从历史沿革来讲。福建之所以被称为八闽,流行的解释是,北宋分福建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州与军是同一级别的行政机构,演义中常谓赵匡胤一条棍棒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合起来就是八个军州。元朝改为八路,明朝则改称八府,八府分一闽,那便是八闽了。

这个说法或许还能追溯到更早。清朝的《斯未信斋杂录》辑录《漳州志》说:

唐陈元光疏请七闽增为八,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朝议以遐僻之地,万一遣官不谙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兹土,蛮民畏怀,即令其兼辖尤便。诏从之。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被后世追封为开漳圣王的陈元光确曾上《请建州县表》,请在泉、潮二州之间增设一州。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年末朝廷下旨,同意陈元光所请,因其地在漳江畔,故名漳州。

“七闽增为八”五字,在《八闽掌故大全》中,演为“周官七闽,宜增为八”八字,意思很好理解,说此地本属于《周礼·夏官》中的七闽之地,即闽地分为了七部分,如今析置漳州,那便是八闽了。按《请建州县表》中并无此句,只有“况兹镇地极七闽”几字,可见当时以七闽代称闽地,乃是通例。漳州创立后,至少在陈元光军中,是有可能首次出现八闽的称呼的。

当然,事实上在有唐一代,福建从来也没凑齐过八州。景云二年(711年),福州中都督府督闽(后改福州)、泉、建、漳、湖五州,开元二十二年,罢漳、湖二州,仍督福(闽州改)、建、泉、汀四州。有八闽而无八州,或许北宋朝廷便有意识地增设南剑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凑齐八军州,以与八闽名实相副,也是有可能的。

九闽、十闽也如出一辙。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福建先后辖有九府一州和十府二州,因而又曾短暂被称为九闽、十闽。然而八闽毕竟已形成共识,这些新的雅称终究没能流行开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说八闽得名于历史上的八姓入闽。八姓入闽是福建移民史甚至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事件,时间在西晋末年五胡初乱华时。这个时间比漳州创设早了接近400年,因而似乎也有道理。这就得从移民的意义上来讲述八闽的来源了,而要用到的名词则与二闽、四闽、五闽有关。这也是本篇的重点。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