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府三司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3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2:13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指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

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故宋代实行“二府三司”之*政制。

二府:

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

三司:

东汉称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新唐书·百官志》云:“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五代、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元丰后废。

金以户部之劝农、盐铁、度支为三司,贞佑时废。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参知政事同时分割宰相行政权,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扩展资料

特色利弊

一、相权薄弱

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宰相权力大大削弱,事事听命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

二、政出多门

宋国政由多个部门互相掣肘,如枢密院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二府三司各自,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三、机构臃肿

宋代*的职权并无明确规定,皇帝往往在职官之外,另派“差遣”执行职务,行政机构重复,使冗官增多,既无效率,又浪费俸禄,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四、 因循保守

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大臣,台省相争的事件常有发生。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造成*上一片因循保守的风气。

五、 地方凋敝

宋代强干弱枝*以抑制地方势力,但却造成地方积弱,财政拮据,积贫积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府三司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2:13

二府: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并称“二府”

三司: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2:14

军政两府,又称东西两府。三司是指盐铁、户部、度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