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01: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3:14
近日,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梵高奶奶”的农村老妇常秀峰出书啦!《梵高奶奶的世界》一书由她的儿子江华出版,讲述她的家长里短和内心世界,讲述她对乡村的荷花、向日葵、老房子、动物、日日夜夜、四季轮回的情感和怀念,文风温暖,和她的画结合得恰到好处。书中还讲述了她到广州之后的一系列日常生活的趣事儿。书的装帧设计由“世界最美的书”的获得者、著名设计师朱赢椿亲自操刀,将参加2010年莱比锡国际最美丽图书的评选。谈到出书的原因,江华是想告诉人们,也许每一个人的母亲都蕴藏着某些才华,等待着被发现。对于她今后的绘画生涯,江华说:“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让老人家继续自娱自乐吧。”
从给小孙女画画讲故事开始
梵高奶奶本名常秀峰,76岁,河南南阳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人,没有上过学,对绘画更是一窍不通。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广州的二儿子家。在乡下住惯了的她不习惯城市生活,怕迷路,腿脚也不太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于是便很少下楼,总是闷在家里,给三岁的小孙女讲家乡故事便成了她最爱干的事儿。说到自家种的山楂树时,她说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听着听着,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起来。她顺手拿起蜡笔,帮着小孙女一起画。不一会儿,一棵鲜活的山楂树跃然纸上。随着故事讲的越来越多,她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蜡笔画,立刻惊呆了,赶紧叫丈夫江华过来看。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妈妈会有这样的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此后,她用小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百余幅画的创作。2006年1月9日,江华在博客展示妈妈的画,书写妈妈的故事。2006年8月,新浪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
不识梵高 给《向日葵》提“不足”
她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没有点、线、色块、色调、比例,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却勾起了人们的乡愁。在她的画中,色彩描摹的是感情,线条勾勒的是记忆。乡村的山水、花草、动物、老房子、田埂、果树和秋天明亮的金色……都在她笔下熠熠生辉起来。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是她的画有后印象派色彩浓烈、内容抽象、表达内心强烈感受的特色。网友惊叹她的天赋,称她为梵高奶奶。
不画则已,一画惊人。2006年1月,她的画第一次上了报纸。《中国小学生语文报》给7幅画开了120元的稿费。她高兴极了,没想到画画还能赚钱。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大,她经常会收到近千元的稿费。
河南省美协副*、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称她的画是原生态画法。她还在成功举办了画展,她的画《石榴树》被世界著名摄影师斯鲁本收藏。斯鲁本丝毫没有吝惜赞美之词:“梵高奶奶和我一样,都不是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用心。”
她不知道梵高是谁,还以为是个地名,非常纳闷,“俺老家没这个地方啊!”不过,在得知梵高是何许人也后,她指出了《向日葵》的“不足”:“梵高的《星空》我看不懂,可是梵高的《向日葵》没有我画的好。他一定很不开心,把向日葵画得不伸展,画得苦。向日葵不能搁在花瓶里,没有水和土会死的。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着,有土地养育着,有水滋润着,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画画不为挣钱 作品人气很高
她画画从不打草稿,完成一幅画需要3天左右,每天只能画一两个小时,否则眼睛受不了。如果慢一点儿,会拖上一星期。她说自己画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用这些画来代表以前和现在的生活。最让她自豪的莫过于小孙女会像模像样地临摹自己的画。
虽然她每天都会登录博客,但是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写日志和回复网友。不过,她经常会提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问题。比如看到自己的画出现在了网上,她就会问儿子:“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华把她的一幅画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她觉得非常神奇:“这画我明明放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听说她是网络红人“梵高奶奶”时,江家村的村民们都吃了一惊,说这么多年从没见过她画画,字都不识几个,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不过,她的针线功夫可是一绝,还当过妇女主任。现在,常常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华打来电话,热情邀请她去荷兰参观梵高博物馆。
“粉丝”留言
“羊身上的BLOG”——
太美了。用心灵和原生态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笔,画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学习,是您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家园。
景凌飞——
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画,但是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祝您健康快乐长寿。
“猫儿Molly”——
奶奶的画看着真温暖,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谱,真的挺喜欢的。我想起了我的奶奶,虽然她已经不在了。当时她做过好多布艺,都特别漂亮,她们那一代人真的挺棒的。
《石榴树》被世界著名摄影师斯鲁本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