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童》 是神话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2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9:32

算是神话吧
介绍: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者占领中国港口,不准渔民出海打鱼,渔民们怨声载道。有个老渔夫迫于生计,在一个风高浪急的黑夜,冒险越过封锁线出海捕鱼,忙了大半夜,一条鱼也没有打到,却网到了一只画着渔童的汉白玉鱼盆。老渔夫失望地回到家中,把鱼盆放在桌上。到了半夜,彩绘的渔童从鱼盆里跳出来,用钓竿在盆里垂钓,变出了许多很大的珍珠。渔夫醒来一看,十分吃惊,知道这是一件宝贝。第二天,他把珍珠在市上出卖,还梦想有了钱将来造一条新的渔船。可是,这个秘密被一个洋教士知道了,他要霸占这只鱼盆,便勾结官府,把渔夫押上公堂。洋教士颠倒黑白,胡说这只鱼盆是他的。官老爷跟着洋人一唱一和,强迫渔夫将鱼盆还给洋教士。渔夫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痛斥他们,为了不让鱼盆落入洋人之手,他在公堂上当众把鱼盆摔得粉碎。这时,奇迹出现了,鱼盆上那个渔童又跳了出来。他甩起钓竿大闹公堂,把洋教士扔进了大海。[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70973.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9:33

《渔童》是一部动画片,很老的了,估计九零后都没看过,创世影院有高清的,可以看看,80后怀念的孩子飘过。
《渔童》讲述的是一个老渔夫,撒网得到一个鱼盆,然后晚上这个鱼盆底画的那个小孩子会变活,拿根杆子钓鱼,然后有水花溅出来,掉到地上变成珍珠。
  本美术片改编自鸦片战争之后、义和团运动之前流传于渔民间的故事。
 
 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的港口,不准渔民出海打鱼,然而渔民仍要交渔税。老渔夫迫于生计,在一个风高浪急的雨夜,冒险越过封锁线出海捕鱼,可是忙活大半夜,
只网到一个画有渔童的汉白玉鱼盆,他没想到的是,该鱼盆竟然是个宝物,夜里他熟睡时,渔童从盆里跃出来开始垂钓,为他“钓出”许多又大又亮的珍珠。第二
日,老渔夫拿珍珠去市集上售卖,向众人讲述了这件神奇的事,洋教士听到并偷偷地见识了这件宝物后,妄想将其霸占。

为什么现在看还是经典?

  那,20分钟的片子故事很紧凑,台词不多却句句精辟,小时候看就很喜欢
  
  今天翻出来再看,发现里面几位不同角色或许不经意,或许很刻意的台词,很应当下的景,够残酷的,下面举例
  
  年轻渔民有一句“*,这是什么世道。”59年的片子,到现在底层人还是这句话
  
  官老爷有一句“你放屁!”59年的片子,到现在当官的还是这句话
  
  洋人有一句“渔盆,是我们国出的宝贝。”59年的片子,到现在外国人还是这句话
  
  一些当时直白的愤怒,50年后竟然升华成了某些隐喻,我想这应该是和当时创作者的本意相左的。

  还记得小时候,我一同学最喜欢学那个传教士/神甫的台词,“鱼盆是我地,是从我们国家带来地”,“可怜的老头”,“做人要诚实,诚实的好”,那调子特逗:)

 
 《渔童》的故事被设定在鸦片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之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
社会的肇始,从此人民就生活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中;而义和团运动则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极致(太平天国运动在某些方面有对西方的利用,在宗教与势
力上),有强烈的反洋的民族化目标,而起因也是国人与洋教的矛盾。创作者在此话语体系中,有着明确的主题指向,就是底层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
  
在艺术上,木版画风格的剪纸动画,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音乐,艳丽鲜明的色彩,紧凑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都造就了此片的经典性。人物形象塑造
上,以白胡子老人为代表的众渔夫的魁梧、有力、强悍的身材、爱憎分明的面孔与炯炯有神的目光,渔童的哪吒化造型,教父、县官等一干妖人的魔鬼化造型。在语
言上,年轻渔夫的“*,这是什么世道”,官老爷的“你放屁”,洋教父的“可怜的老头,这是我们国出的宝贝”,在即设的“所指”中有着强烈的“能指”。
再比如,渔童出现后,衙门上方“明镜高悬”牌匾的特写,县官的帽子被扔在狗头上,都有着隐喻意义。
  与现实情境来看,本片却不像那些*电影的
死板与僵化,正在于其现实的隐喻性。当时的殖民主义在今天仍不过时,在“改革开放”的宏大话语体系中,招商引资的强烈诉求带来的一种自身位置的降低,*
在与西方列强的对话中明显有一种“媚洋”的心态。当时的半殖民与今日的新殖民主义,相互映照,更应引起国人的深思。当反殖民主义者与新殖民主义合谋后,处
于最底层的仍是渔夫们。而渔童也只能成为渔夫心里的美丽幻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