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2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31
当我们沿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足迹寻找昆明个体经济的发展轨迹时,“武成路”是绕不开的地标。这个地名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恐怕没有印象,但提起美辰百货、昆明走廊等等的地标性建筑,很多人都知道它们所在的那条街叫“人民中路”,其实也就是当年的武成路。
印象 武成路
武成路,东起华山西路,西至东风西路,全长850米,东高西低。明清时东段有土主庙(今五华二中址),称土主庙街。1937年统称武成路,为市区传统商业街,著名中医馆“姚福元堂”配制的小儿乌梅丸、资生丸、达生丸等中成药颇负盛名。还有*教的“三一圣堂”。临街建筑多为中式土木结构的店铺。
没改建之前的武成路是条有这长长坡道的繁华的昆明老街,上世纪*十年代,武成路是条很有商业气息的街道,街道不是很宽敞,青石板铺成的路,有从前牛车和马车压过的痕迹,也有现代汽车压过的痕迹,可能是由于后期汽车多起来后压得太多了,青石板的路面有些地方都有些凹凸不平了,可石头却被打磨得很光滑,到了雨天,雨水将石头浸湿后,石头会泛出一丝丝冷冷的青光来,脚踩上去很滑,在石板路上下雨天千万别跑,要不然一个不小心就要摔你个四脚朝天的。武成路两边的建筑物大多是两层楼的木板房,下层做为商铺,上层做为居家之所,武成路的老板们大多是原老昆明的住户,都是些土生土长的老昆明人,做生意的时候也都发挥了老昆明人温吞的特质,早上开门开得很晚,感觉上要到十点多钟商铺的门才会全部开完,晚上关得也晚一些,喜欢逛的年轻人很晚了都还在武成路上逛。
当年热闹的武成路道路两旁风格鲜明的木板房是这一带居民的住宅,也是这条街最显著的特征。昆明市民何大妈一直住在云瑞西路,她对这个位置非常满意,因为这条路往北走就到了武成路,往南走就到甬道路,也就是景星花鸟市场一带,这两条路当年是昆明城数一数二的繁华地带。
何大妈告诉记者:“像我们小时候喜欢到一个馆子里买豆花米线,味道特别好吃。喜欢去买衣服,小孩的大人的都有,从早上就开到晚上。那个时候上班正常,不像现在想休息几天可以休息,那个时候就休息一天,你要想买小孩的衣服就特别集中。你到那里去都有,高档抵挡都有,就像淘宝一样都淘得到,晚上到九十点才关门,下班收收吃吃都可以逛一两个钟头。”
当年的武成路是昆明城的主干道,也是居民比较集中的街区,以卖服装和小百货闻名。摆摊的越多,人气越旺,人气越旺,摆摊设点的也就越来越多。
市民赵先生也是武成路的老住户:“摆地摊的、在门口站着喊的什么价什么价,大家赶快来买了,十块钱可以买多少样东西。就这样喊着,反正买或者不买的都要去凑凑热闹,看看摸摸捏捏。”
武成路的热闹记者还能在老昆明的描述中感受到。那些起早贪黑做小买卖的个体户在老昆明记忆中也定了格。何大妈回忆到:“我们有稳定的工作,就看到他们手上抬着几盒打火机、袜子、纱巾去卖,一开始不了解心里就想,他们能不能吃得饱,够不够买米的钱。”
在*刚刚允许个体户存在的80年代,搞个体被认为是件不大光彩的事情,因为那是上不了大学进不了集体单位的人不得以才走的路,在寻常百姓心里,他们是“无业游民”。在这样的氛围中,何大妈说当年赚了钱的人都很低调。
“当时讲有钱要藏、有病要款。那时工资也不是太高,稍微有几十块,万元户是有一万块就叫万元户 就会觉得太有钱了,武成路上的个体户怎么这样有钱,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暴露。”
那时候,感觉武成路总是朝气蓬勃的,白天,各种商品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每个商铺前都有一两个人拿着小喇叭在大声地叫卖着自家的货物,一浪高过一浪,最绝的不是每家挂在门前的各类服饰,而是各家老板们晒在二楼木板房外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款式的衣服。那时候很多人喜欢逛武成路,因为它不是很长,逛起来不累,而且在那里很新潮的衣服都能买到,也不很贵,大多数人都买得起,整条街卖服装和鞋子的居多,而服装和鞋子又都是以年青人为主要消费群体,所以整条街充满了时尚元素,逛街的大多是一对一对的手牵手的情侣,又让这条街弥漫着一股爱情的味道。
喷干、暴发户、有钱人、大老板、款爷、企业家、创富者……这些称谓的出现往往都从武成路开始。
现状 武成路
随着城市的扩建,武成路也被拆迁扩建了,现在的武成路成了一条宽敞的人民中路了,以前的青石板不见了,没有了青石板的武成路不是原来的武成路了,总觉得它没有了灵魂,只有一个华丽的躯壳,一条被克隆出来的城市道路仅仅只是条路而已,扩建以后的武成路再也没去过了,因为它已不是很多老昆明心中的有着厚重历史感的那条老街了,早已没有路的韵味了。
当年的武成路,今天的人民中路,它的落寞原因或许很多。如果按市民的话来说,就是它不热闹了。按专家说是以武成路为核心的昆明小西门商圈已经没有商业氛围了。
说起人民中路上的国美电器、美辰百货等大型商场,只要是昆明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可要说起美辰百货旁的富春商场,却没有几个人能找到。就是在这样的黄金旺地,8年来富春商场从未正式开门营业。除商场一层少数临街铺面投入使用外,绝大部分铺面一直空置。而富春商场就是当年想重新打造的的“老武成路”
记者走访后看到,富春商场南北各有两道卷帘门,其中南面临街大门设有自动扶梯通往商场二层。在20多家临街铺面的包围下,商场一楼内部已成为单车棚和堆放杂物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的通道里堆满垃圾,一间间商铺门户紧闭。
从紧急通道走上商场二楼,上千平方米的商场内部空空如也,大部分空间被割断成小铺面,所有铺面卷帘门紧闭。商场内,水、电、管道、灯光、消防、自动扶梯等各种设施齐全,由于从未投入使用过,一切看上去都还很新。作为富春商场的物管方,华茂物管公司8年来从未收到一分钱物管费。既然没有收取过物管费,物管公司也就没有对商场实施管理,缺乏管理的商场变得更无人问津。
1996年,五华区*决定对武成路实施拓宽改造,武成路沿线上百户临时商铺被列入拆迁安置对象。业主赵瑞华就是在那时离开了自己经营十多年的沙发面料店,后被回迁安置到了富春大厦B栋的一间铺面里。赵瑞华说,*按拆一还一的原则,分给她一间面积约30平方米的商铺,但从她拿到新铺面那天起,就没做过一天生意。
和许多回迁安置商户起初遇到的困难一样,由于没有分配到临街铺面,赵瑞华的铺面想像过去一样“临街而市”做流水生意已不可能。而偌大的商场内安置着近百户业主,被隔成上百间铺面,大家“各自为商”,经营就更成不了气候。
与大部分设置于商场内部的商铺相比,临街的十多家商铺也是“各扫门前雪”,守着几十平方米的铺面做小生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主说,临街商铺的租金从六七百元到一两千元不等,铺面都是几经转租,一时间要收回成本很困难。而临街铺面的租户们对商场整合也有担忧:商场统一经营了,人流量增加,生意可能会好起来,但租金也可能会暴涨,对他们的经营造成影响。“商场内部生意不好做是别人的事,即使商场开不起来,我们的生意一样做。”
武成路必然的没落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的胡其辉教授告诉记者,昆明商圈的发展也如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具体来说,昆明的商业物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国有商业*阶段,个体商户兴起阶段,商户集中化和品牌化阶段,超市异军突起阶段,商圈化阶段。其实也就是商业竞争的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竞争的结果――从百货大楼到品牌店、专业超市、综合超市、时尚百货、商业街,从单一经营实体到连锁化经营,从单纯的购物、餐饮、娱乐功能到购物、餐饮、休闲、文化为一体的休闲娱乐集中区、购物中心,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让位于更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和新的专业化组合模式。
中国人在注重生活空间和私密性的同时,更强调公共聚集交流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昆明也是如此,从古代的茶园、酒肆、戏楼到今天的酒吧、超市及各种商业广场、商业街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要求各种休闲、娱乐、商业等设施尽量靠近居住场所,在目前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阶段,这是必然的现象。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所有购物和休闲都需要到一个商业中心区的习惯已经成为历史。因此着眼于对某个区域或数个区域提供相应的各种服务成了现阶段商业物业开发的主要空间,而这些特定区域内相对高的人口密度也为各种商业物业设施提供了赖以生存经济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昆明的一些主要商圈就开始慢慢形成了。
改革开放前老昆明非常小,一环路内基本上就是昆明城的全部。而三市街、南屏街、宝善街一带以及文庙则是昆明最繁华的商业区。二十年前,昆明的商业区主要有青年路、正义路、南屏街、金碧路、武成路、长春路、顺城街等少数几条商业街构成。昆明百货大楼(旧楼)就是最大的几乎是唯一的大商场。另外几个数得上的商场还有正义路上的正义百货商场、小西门的东风商店等。以百货大楼为中心的商业区,即构成昆明唯一的商业中心,甚至是唯一的“商圈”。
80年代初,进入改革开放后,个体商业蓬勃发展。青年路成为最早的个体商业经营的集中之地。随后,个体商业和国有商业、外来商业之间的竞争此起彼伏。到20世纪90年代初,昆明形成了五大商业区:以百货大楼、五华大厦以及正义路、南屏街、三市街、宝善街等构成的三市街中心商业区;以西南商业大厦、天元商厦、攀昆商场、青年路、长春路以及后来的仟村百货构成的青年路商业区;以樱花购物中心、金龙百货、白塔路构成的白塔路商业区;以小西门、武成路、大观街构成的小西门商业区。以个体商业为主构成的螺蛳湾日用品批发市场商业区。
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大面积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改造,商业经营业态的变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昆明商业结构及商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90年代初几个商业区构成的商圈格局基础上,以昆百大为龙头的“重型商业区”三市街商圈,以一些大型商场物业为主的青年路商圈成为昆明的主流商圈,并由此带动和催生形成其它一些次级商圈及区域型商圈。
胡教授认为,武成路的没落和传统的商业模式让位于更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不同业态的商业场所和机构需要在一个越来越大的地方“扎堆经营”密切相关,以一些特定区域内相对高的人口密度及相对强大的消费能力为基础,针对于对某个区域或数个区域提供相关的各种服务,分工与组合,更细的分工和更大的组合,就是商圈演变和业态演变的基本规律。
没改建之前的武成路是条繁华的昆明老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武成路是条很有商业气息的街道,街道不是很宽敞,青石板铺成的路,有从前牛车和马车压过的痕迹,也有现代汽车压过的痕迹,可能是由于后期汽车多起来后压得太多了,青石板的路面有些地方都有些凹凸不平了,可石头却被打磨得很光滑,到了雨天,雨水将石头浸湿后,石头会泛出一丝丝冷冷的青光来,脚踩上去很滑,在石板路上下雨天千万别跑,要不然一个不小心就要摔你个四脚朝天的。武成路两边的建筑物大多是两层楼的木板房,下层做为商铺,上层做为居家之所,武成路的老板们大多是原老昆明的住户,都是些土生土长的老昆明人,做生意的时候也都发挥了老昆明人温吞的特质,早上开门开得很晚,感觉上要到十点多钟商铺的门才会全部开完,晚上关得也晚一些,喜欢逛的年轻人很晚了都还在武成路上逛。那时候,感觉武成路总是朝气蓬勃的,白天,各种商品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每个商铺前都有一两个人拿着小喇叭在大声地叫卖着自家的货物,一浪高过一浪,最绝的不是每家挂在门前的各类服饰,而是各家老板们晒在二楼木板房外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款式的衣服,甚至还有女人的胸衣和内裤会在午后的阳光下迎风飘荡,所以那时候逛武成路都不大喜欢抬头看,特别是和男朋友逛街时,女孩子总会在不经间看到某种东西会让人羞得面红耳赤的,这些迎风飞舞的衣物总会让我想起在电影里看到的旧上海的里弄,因为我总是在里弄里看到一些飘飞的衣物,所以我总会产生一种武成路就是旧时上海的某条里弄的错觉来。
那时候很多人喜欢逛武成路,因为它不是很长,逛起来不累,而且在那里很新潮的衣服都能买到,也不很贵,大多数人都买得起,整条街卖服装和鞋子的居多,而服装和鞋子又都是以年青人为主要消费群体,所以整条街充满了时尚元素,逛街的大多是一对一对的手牵手的情侣,又让这条街弥漫着一股爱情的味道。记得有一个星期天,那时候,我大约十*岁吧,正是花一样的年龄,男友牵着我的手去逛武成路,阳光很明媚,天空很蓝,蓝得干净,蓝得透明,蓝得纯粹,云淡风清,我们一起牵手走在青石板的路上,街上人来人往,喧闹得很,走得累了,就到一家专卖腌萝卜、腌黄瓜、腌梅子的小店里买上二两萝卜黄瓜来吃,那种脆脆的酸酸甜甜的味道很像是恋爱的味道。那种味道也留在了记忆中,记忆中从武成路经过的车都很安静,不会很嚣张地不停地鸣着喇叭通过,感觉都好像是悄然无声地滑过去的。
随着城市的扩建,武成路也被拆迁扩建了,现在的武成路成了一条宽敞的大路了,以前的青石板不知道被遗弃到了哪里了,没有了青石板的武成路不是原来的武成路了,总觉得它没有了灵魂,只有一个华丽的躯壳,一条被克隆出来的城市道路仅仅只是条路而已,扩建以后的武成路再也没去过了,因为它已不是我心中的有着厚重历史感的那条老街了,早已没有路的韵味了。
参考资料:网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31
基本是重合的,人民中路西段就是以前武成路,人民中路东段就是以前的长春路。东西段的分界点在正义路的正义牌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32
武成路的位置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中路从五华区*到小西门龟背立交桥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