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20:02
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
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2006年5月20日,江苏省南京市申报的秦淮灯会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50)。[1]
2008年6月7日,多地合并申报的灯会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81)。[2]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达官贵族和豪门名士,每到元宵节,他们也效仿宫廷,张灯结彩。东晋诗人习凿齿有诗《诗灯笼》描写当时张灯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间,纸张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得灯彩艺术迅速发展。
汉晋时,每逢春月花开时,蜀郡的统治者都要“纵民游乐,嬉戏西园。”同时灯红火耀,以*。
隋以来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开始正式形成,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唐朝魏征的《隋书》中对南京张灯结彩的习俗有了详细描述。
灯会
唐人的《放灯日记》中有唐明皇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观灯诗》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道出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问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灯于露台。”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庙(今南京夫子庙)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为览胜佳地,夫子庙地区的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生动记述了南宋时的灯会盛况。
据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载,南宋都城临安,最初只是一些大街旁的茶馆,在元宵节时悬挂花灯售卖,如此数年,渐成气候,遂形成了灯市。灯市一般在元宵节前数天开始。为了使灯市热闹起来,京尹每年都派人到灯市上巡视,根据各家商铺所悬挂的花灯数量,配给一定的蜡烛、灯油及费用。到了正月十五,京尹会亲自前往灯市,其随行者会携带一只装满了纸币的口袋,给灯市上的游动小贩发红包,以感谢他们对灯市繁荣所做的贡献,谓之“买市”。
灯会
为了保证赏灯百姓的安全,地方*在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工夫。每年的灯会期间,坊间的繁华热闹地带,都点有巨烛或松柴作为路灯,有兵卒站在一旁维持秩序。路灯旁边还会押着几个罪犯示众,身上写明此人犯罪的缘由。如偷抢妇女头上的钗环首饰,或者举止不端,趁着人多,在妇女身边挨挨搪搪地耍流氓。其实这些人之前就已犯罪被关押于狱中,将之拿出来顶缸示众,目的是警戒作奸犯科者,尽可能地将罪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南宋的皇帝对灯会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节的二鼓时分,皇帝就乘着小车,带领宫人到宣德门上观赏鳌山。鳌山是在灯市的*位置扎盖起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上面悬挂有数百盏花灯。鳌山的规模,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明确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中,李逵闹东京的背景描写,或许就是取材于这些现实生活情节。
皇帝赏灯的时候,京尹会让一批经过挑选,衣着干净、食品卫生的小商贩,或者唱歌动听、舞姿曼妙的艺人,在宣德门外等候。皇帝会宣召这些人到楼上表演,妃嫔内人也纷纷购买商贩制作的零食。由于不了解价格,她们的所费往往要比常人高出数倍,甚至有商贩因此而一夜暴富。
灯会
除此之外,临安的一些大户人家,也在家中的花园水榭中布置各式花灯,并且开门任人游览,还备以酒菜款待,以显示自己的家势昌盛。而那些居于幽坊静巷的小户人家,也在门前挂设数盏五色琉璃泡灯应节,远远看去,恍若仙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将京师南京的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发展*,朱元璋每年都花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相当数量的彩灯,以吸引民众参加规模宏大的元宵灯会。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明朝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三年后又下令在南京故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南京2011年苏台灯会
相比具有浓重*色彩的宋代灯会,明朝的北京灯会,则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会云集北京,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商人,轻易不敢问津。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上千两银子。
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载有一事:明朝年间的元夕灯节,京城有工匠用糯汁烧成琉璃瓶,然后制成花灯,可以贮水养鱼,旁边映衬着烛光,透明可爱。黄岩人王古直花费重金买了一盏在家,爱不释手,终日耍玩。有天一不小心,他将琉璃瓶碰到地上,摔了个粉碎,悲叹道:“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明代花灯的精巧程度、价值几何,此说也可作为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