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5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26
得病而死。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朝时,辽朝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清正廉明: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
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包拯*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
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27
得病而死。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关于包拯当时在开封逝世时的情况,墓志铭上记载为:“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从以上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27
关于老子怎么死的这一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老死,也有人说是羽化成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28
病死的:详见《百度百科》
包拯(公元999- 1062)字希仁,死后谥号为“孝肃”。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出任天长知县(今属安徽滁州天长市)、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等地。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63岁病逝,谥孝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28
当然众说纷纭。
但是木鱼看来,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自然死亡--包公得病,万众为之求医送药,自然是天下扁鹊来,域内华佗至,人参鹿茸膏,冬虫夏草粮。。。连那个最恨包拯的皇帝老儿也想趁机收罗人心,自然也是殷勤倍至
可惜老包一生过于辛苦------
还有一种当然是被人害死,没什么好想的,不过皇帝没有必要毒死他,皇帝老儿还需要老包这样儿的傻大哥们为自己树形象立标竿擦脂抹粉呢!倒是那些皇亲国戚有可能。这种可能性也实在太小了,因为自古贪官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要包青天死很容易,可一旦东窗事发,就会冒遗臭万年的风险。谁也不想遗臭万年啊!尽管他们干的也都是些遗臭万年的事……
他们明白,不用他们下毒,老包也是要早死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老包,就像现在的焦裕禄、孔繁森或者最近的女**任长霞。一个一个绷紧了为人民服务的一颗赤胆忠心,使劲糟蹋着几十年清汤寡水养起来一付的柔弱身板儿,坚定不移地信仰并实践着鞠躬尽瘁的做官真理。本来这也没什么,不足以致人死命,可惜得很,他们所生所长的环境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因为你做了清官,别人也要跟着受穷,那怎么行??
象胡常青、成克杰那样的,身体很棒呢,如果不是*毙,他是非常懂得为人民保养*本钱的道理的。
不过最后还是死掉了,也许还真得到地狱里逛逛风景,到火海油涡里真情体验呢。端得是死后亦轰烈!
如果真是有地狱,想必也一定有天堂,那还好,老包们总算有个清静的地方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