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为什么要投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19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55

王国维自杀众说纷纭。溥仪说为罗振立*债而死最不靠谱。从时间轴上看,王之长子王潜明死于1926年9月26日,因其妻罗振玉之女罗孝纯丧夫后与父回天津.罗与王之间互相推让不要海关给的抚恤金2324大洋,及孝纯留下资产577
大洋,共3000大洋而交恶。罗给王的最后一封信为1926年11月3日,王投湖为1927年6月3日。时间相距七个多月,一无*债之事,二时间差七个月,因此绝交信而犹豫七个月再去自杀,逻辑上显然不通。殉清说,妻妾出轨说从时间上也不合理。王在6月2日遗嘱中写到“经此世变,决无再辱“,说得明白,是“世变”而非”事变“。哪1926年五月有哪些“世变“?1926年五月蒋介石当总司令的北伐军一路凯歌,打下郑州,准备过黄向向北进军,而自1926年三月以后湖南农*动风起云涌,许多乡绅士人被游街戴高帽,与王国维齐名的湖南国学大师,藏书家叶德辉被农协*毙。1926年6月1日清华国学门有毕业式及师生叙谈会,王及梁启超均参加,而王亦神情正常。席间必谈北伐及湖南农运之事,有梁启超5月31当晚给女儿的信为证。并说*来后实行一党专政,学术自由,思想当受影响。王至当时尚为遗老,周未去天津见溥仪,当然怕被北伐军而不容,而惶惶然。6月1日国学们同侪必会议论此事,恐惧之下,具有忧郁倾向王国维无胆量承受此”世变”而可能带给他的羞辱,所以自堕昆明湖。陈寅恪的“殉文化”说,是他自已”思想,自由精神”的宣言,也是当时一批知识份子对**的*之声。但说王国维“殉文化说“则缺乏直接逻辑关系。为何汚水泼向罗振玉?罗振玉是保皇党,后来当过伪满州国的监察院长及咨议大臣,失节涣名。溥仪及周作人同为汉奸,为表明自已将王之死归于罗。以及后人抑罗扬王,否认罗之学术成就,就是*主导的结果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55

对于王国维之自杀,当时许多人很自然地想到与屈原比较,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呢?屈原是以死表白自己的忠君,从而得到世人的理解。而王国维并不要求他人理解自己的死亡,他也从未就自己的价值作过过多的阐述(不过他临死前给学生题的落花诗值得回味,限于篇幅此处不赘)。也许他和屈原的根本不同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死,而屈原是为他人(君王)而死。屈原之死从根本上说不过是“死谏”,而王国维并未想做“谏死之臣”,不然辛亥*时他就应该“殉国难”了。*后他虽然一度隐居,但后来仍然应蔡元培之邀到北大任教。此因无他,只是由于王国维和儒家们不同的是在接受传统价值理念的同时,又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理论。终其一生,王国维一直在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并希望中国文化能够有新的发展。他在有限的历史条件的*下一直努力谋求超越,所以他很清楚当时的环境,更加明白清朝灭亡的必然,自然不会象屈原那样为“谏”而死了。
尽管我们不赞成自杀,但应该知道,迄今为止,人类在和死亡斗争的漫长历史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有自杀还多少表现出有限的主动性以及些许的胜利意味。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才把王国维的自杀看成是人性真正的胜利,他自杀的纯粹性正是人的价值所在,正是其自我的真正实现。面对这样的死亡和这样的人生,尽管我们必然有些伤感,有些悲凉,但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之旅中,这伤感与悲凉何尝不是我们脆弱心灵的慰籍,何尝不是我们对现实社会之有限而伟大的反抗。王国维的自杀,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他唤醒了我们已经麻木的良知,拯救了无数正在堕落下去的魂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56

因为他想自杀
开个玩笑啦,他自杀的原因很多,有自身的不幸,也有时代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是说殉晚清,但是清1912年就已经亡了,而溥仪被赶出皇宫也是1924年的事,他是1927年死的,他所悼念的,与其说是清,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他是个旧时代的文人,自己前期也是有“新”的一方面,后来就完全倒向旧文化了
“当一种文化值衰落的时候,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会感到非常痛苦。当这种痛苦达到无法解脱的时候,他只有以死来解脱自己的苦痛”
他的长子,是1926年去世的,同年,他跟他最好的朋友罗振玉几乎算是绝交了,这个人既是王国维的亲家,也是至交,曾经多次资助他,生活上的痛苦跟学术上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于是只好一死解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