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8:29
藏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戏剧艺术中,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据说青海省的黄南等地区,早在明未清初时期就有了藏戏。
青海黄南地区的藏族人民,在欢度夏日雪顿节时,就是庆贺丰收的节日,寺庙及各民间业余的藏戏团体即举行隆重的演出。
青海藏戏最早是由云游僧侣、朝圣香客自*传到青海。由于历史长短不同、地区环境各异、语言特点差别,青海藏戏在其发展及形成上虽源于*,但与*的藏戏又不尽相同。
长时期以来,由于民间艺人的加工,把当地一些民歌曲调运用到藏戏之中,这样就较大的丰富了青海藏戏的唱腔。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年至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年至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年至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黄南藏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
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势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是黄南地区唯一一个专业性的表演团体,在对外宣传黄南、推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这个团建团以来,先后创作上演了《音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纳桑贡玛的悲歌》等6部大型藏戏。
《藏王的使者》是以吐蕃大相禄东赞,入使长安请婚的历史与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互为经纬编织而成,旨在表现藏、汉人民在共建祖国民族大家庭历史过程中的血肉渊源。
该剧在保持传统藏戏固有特色的前提下,着力塑造聪明、机智、善良、勇毅的禄东赞及具有*远见的唐太宗的艺术形象,力图从浅层次的破谜解题升华,到唐太宗与松赞干布两位雄才大略的*家,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共同建构藏汉之间和睦的民族关系的高度。
黄南藏戏的即兴表演独具特色。这些即兴表演,既表现了编剧、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20世纪40年代,青海黄南隆务寺喇嘛觉让玛、木结荷大力开展藏戏活动,致力于青海藏戏的改革,为了创造各种人物的造型,相传他们借着月光下的身影提炼人物的舞蹈动作。青海藏戏保持了原有的传统,而且具备了其独特的艺术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藏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民间业余藏戏团在伴奏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加上简单的乐器伴奏,专业的艺术团体也开始了对藏戏的研究、挖掘、整理工作。
黄南藏戏演出剧目除8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这出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
《公保多吉听法》故事讲述藏传佛教祖师米拉日巴在深山修行时,见到猎人公保多吉追赶猎物,用道歌劝说猎人莫要伤害生灵。公保多吉听法后,幡然悔悟。
《公保多吉听法》借米拉日巴对猎人公保多吉说法的故事,宣传佛祖教理。此戏的编演完全以宣传佛旨教义为目的,且与现实寺院教规戒律上的颓风直接联系起来,为弘扬藏传佛教服务.
它与每年的寺院跳神驱鬼活动结合在一起,作为宗教祭祀的仪式来进行演出;表演形式既采用了寺院跳神的艺术因素,又吸收了民间世俗艺术比较自由生动的表演手法,收到了宗教和戏剧的双重效果。
20世纪80年代,黄南地区又掀起了藏戏演出的*。青海藏戏团组织了大批的艺术骨干力量,深入到黄南地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工作,并将藏戏搬上了青海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