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9:22
“涅盘”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盘那”等,意译为盘“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是自道家中借用的概念。涅盘,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为印度古代一些宗教的通用术语,用以指称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佛教建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加以阐述,成为其至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等诸苦的折磨,也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盘就是对烦恼、*、生死诸苦的最后的断灭。众生通过宗教修行实践,可以获得涅盘的境界。
由于佛教宗派众多,理论多样,故对涅盘的理解也有多种。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互相之间略有差异。原始佛教时,佛陀非常强调“灭”的作用,将“涅盘”放在灭谛中进行表达,认为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乐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在。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不可捉摸。小乘佛教把“涅盘”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不再轮回的死亡状态。对此,小乘的不同派别也有不同的解释。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涅盘为本来实有,是灭除生死之外的实有法。讲空之成实宗则认为涅盘不是实法,生死因果灭除,即是涅盘。小乘佛教把涅盘分成两种,即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有余涅盘是指众生烦恼已断,*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盘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盘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俗世界。
大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接受了这种观点,但为了适应自己的思想学说,对两种涅盘和解释,则与小乘不尽相同。另一些大乘部系根本反对小乘的这种说法,比如中观行派,由于其主张“诸法性空”,“一切皆空”,甚至认为涅盘本身也是一种假名,不过是幻象,不是真实的存在。而大乘佛教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盘”应该是常住不变的,它就是永恒的佛法真理,是一种绝对真实的存在。由于佛性学说将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相结合,主张中道不二的原则,反对一切偏执,所以他们又认为,涅盘就存在于世间,不在出世间,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超出世间的出世间,故涅盘只能在世间得到。佛性常住,只要摆脱了世俗的认识,悟证了佛法常住不变的真理,就是涅盘。大乘佛教中的佛性学说认为,涅盘有四种品德,即是“常乐我净”,意为涅盘是恒常、快乐、自在、清净的存在,称为“涅盘四德”。又将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德。故与小乘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空宗竭然不同。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还对涅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如法相宗综合大小二乘各家学说,将涅盘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住处涅盘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
然而,尽管佛教内部对涅盘的具体解释多种多样,涅盘作为一种宗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则是大家所公认的。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9:22
“涅盘”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盘那”等,意译为盘“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是自道家中借用的概念。涅盘,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为印度古代一些宗教的通用术语,用以指称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佛教建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加以阐述,成为其至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等诸苦的折磨,也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盘就是对烦恼、*、生死诸苦的最后的断灭。众生通过宗教修行实践,可以获得涅盘的境界。
由于佛教宗派众多,理论多样,故对涅盘的理解也有多种。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互相之间略有差异。原始佛教时,佛陀非常强调“灭”的作用,将“涅盘”放在灭谛中进行表达,认为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乐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在。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不可捉摸。小乘佛教把“涅盘”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不再轮回的死亡状态。对此,小乘的不同派别也有不同的解释。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涅盘为本来实有,是灭除生死之外的实有法。讲空之成实宗则认为涅盘不是实法,生死因果灭除,即是涅盘。小乘佛教把涅盘分成两种,即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有余涅盘是指众生烦恼已断,*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盘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盘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俗世界。
大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接受了这种观点,但为了适应自己的思想学说,对两种涅盘和解释,则与小乘不尽相同。另一些大乘部系根本反对小乘的这种说法,比如中观行派,由于其主张“诸法性空”,“一切皆空”,甚至认为涅盘本身也是一种假名,不过是幻象,不是真实的存在。而大乘佛教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盘”应该是常住不变的,它就是永恒的佛法真理,是一种绝对真实的存在。由于佛性学说将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相结合,主张中道不二的原则,反对一切偏执,所以他们又认为,涅盘就存在于世间,不在出世间,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超出世间的出世间,故涅盘只能在世间得到。佛性常住,只要摆脱了世俗的认识,悟证了佛法常住不变的真理,就是涅盘。大乘佛教中的佛性学说认为,涅盘有四种品德,即是“常乐我净”,意为涅盘是恒常、快乐、自在、清净的存在,称为“涅盘四德”。又将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德。故与小乘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空宗竭然不同。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还对涅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如法相宗综合大小二乘各家学说,将涅盘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住处涅盘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
然而,尽管佛教内部对涅盘的具体解释多种多样,涅盘作为一种宗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则是大家所公认的。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9:23
《佛学次第统编》:
涅盘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
二、有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盘。
三、无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盘。
四、无住处涅盘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9:23
是音译
【涅盘】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盘(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盘(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盘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盘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盘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盘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盘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盘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盘,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盘经卷三指出涅盘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味。若以此配以涅盘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盘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与无住处涅盘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略称本来清净涅盘、性净涅盘,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盘,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盘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盘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盘分为性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盘)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盘、圆净涅盘(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盘。又作应化涅盘)等三涅盘。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盘,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盘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盘之城,亦称无为涅盘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盘、般涅盘、大般涅盘。入涅盘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盘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盘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盘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盘会、涅盘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
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9:24
你先看几个名词解释看是否明白
佛:彻底觉悟了的人。
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大觉大悟之后,一切无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受者。
达到寂静永恒,如天空上的恒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此谓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