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5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42
端午节,民间三大节日之一,受中国人追捧几千年。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熏艾灸,到底还有什么梗?
一、名称端午节的名称很多,可分为几类:
按节令季候分,叫端午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
按节日出产分,叫蒲节、粽子节、苦瓜节;
按节日民俗分,叫龙舟节、女儿节、诗人节;
按节日功能分,叫医药节、地腊节等等。
端午节的时间从汉朝起定为农历五月初五,也有个别定在五月初四的,节日活动贯穿整个五月。
端午即重五,源于重午,本来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故名重午。晋人周处《风土记》:“端,始也”。
数字取代干支记时后,重午演变为重五,即夏历五月初五。①
汉朝以前,端午不是个节日,成为一个大众普遍接受的节日,大致有三个来源。
古人认为五月不详,《吕氏春秋·仲夏纪》代表的是官方的时令观点,它认为“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因此,五月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等。
这样,人们就需要驱除邪气。辟邪之物就地取材,主要是一些香草、中草药,比如艾草、菖蒲、以及后来的雄黄酒等等。
“五月,俗称恶月”,逐步意会出与死亡有关的故事。比如《荆楚岁时记》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
屈原死亡日期史*载不一,对屈原的真实性学术界也有分歧。
但这不妨碍民间对屈原的纪念。
同理,《曹娥碑》记载曹娥父死于五月五日,钱塘江人也把伍子胥的祭日定在这一天。
总之,这一天大家都会找一个精神上的偶像来纪念,主要是纪念屈原。
端午节龙舟竞渡,起源于战国时期。《荆楚岁时记》记载的竞渡起源有屈原、曹娥、伍子胥、越王勾践等多人。②
荆楚纪念屈原,吴越纪念勾践苦练水师,或是伍子胥、孝女曹娥,这些都是后人附会。最早的竞渡,应该是龙的图腾崇拜。
闻一多《端午考》指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③
以上三个来源交互作用,到东汉以后,楚人将龙舟竞渡赋予纪念屈原的爱国内容,结合辟邪、采药、节令民俗,最终形成端午节。④
时令风俗南北各异,汉族和其他民族各不相同。北方少水,东北的辽、金等民族比赛骑马射柳,华北则“寓亲亲之意”,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所以五月五叫女儿节。
*以后,南方的习俗逐渐北上,北方传统逐渐被南方传统替代,形成如今“粽”而言之的端午节。
气候变化,节令习俗相应改变。先秦时期的五月,有“蓄兰为沐浴”,采药“以蠲除毒气”的民俗,讲卫生、防疫病的目的很明确。
早期的端午节,按宗懔的记载,民俗主要有踏百草、采艾和菖蒲挂门窗、竞渡、采药、五彩丝系手臂、教八哥说话、吃粽子等等。
这些民俗,现在已经消失的有采药、五彩丝系手臂、教八哥说话。当时吃粽子要等到夏至日,比端午要晚半个月左右。
归纳一下,大概分为:
节令民俗给人感觉是找机会出去玩,在古代应该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方式。仲夏时节的端午,气候宜人,自然要亲近大自然。
所谓踏百草、采一些香草和中药用来驱邪祛病。这一习俗,到*时期依然保持,*四年《汉口小志》记载“后湖游人如蚁”,热闹可以想见。
或者找人结伴上大别山游玩。
在门窗插艾草菖蒲,虫蝇不入,“以禳毒气”,清香满屋。
据《帝京岁时纪胜》,清朝的北京城“家家悬未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纸,吉祥葫芦”。 ⑤
成书于晚清的《京都风俗志》,记载北京城的端午节,“买粽子、樱桃、桑椹,以献神佛。买蒲艾插于门旁,贴画虎、蝎、虾蟆或天师等图,揭之楹间,谓之神符。” ⑥
妇女们用花红绫线结成虎形,把蒲艾、瓜豆、葱蒜这些穿成串,戴在自己头上和小孩的辫子里面。
《燕京岁时记》记载,从五月初一起,把雄黄和酒,晒,涂在小孩额头和鼻子、耳朵等处,辟毒。⑦据《汉口小志》,汉口人端午要喝菖蒲酒和雄黄酒,给儿童额头和五官涂朱砂和雄黄,用来祛病。也将朱砂和雄黄撒地上驱蛇虫。
粽子也叫角黍,晋朝周处《风土记》里的粽子就是竹筒饭。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
屈原返回阳间,告诉长沙人,竹筒饭式的粽子被蛟龙偷吃了,要用菰(gū茭白)叶封好,用彩线系牢,蛟龙害怕菰叶和彩线。
这么看来,现在的粽子成形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龙舟有大船小船叫“飞凫”、“水马”,顾名思义,水边的人以船为马。意思行驶速度快。
竞渡的时候,州官和百姓都到水边观战。
《隋书·地理志》说屈原投汨罗江,百姓追到洞庭湖边,争相划船救屈原,流传下来就是龙舟竞渡的习俗。
*时期的汉口赛龙舟,“数十人驾一小舟,众桨齐飞,疾如风雨,鼓声人声与水声相应,岸上观者如堵”。
南方忙于赛龙舟时,北方也没闲着。源于东北辽、金风俗的射柳,插柳枝在地上,用手帕标志,骑马箭射。射断柳枝又接住为上,射断没接住其次,射中没断或者没中为负。
同样很刺激,只是这个风俗到清朝以后逐渐消失。⑧
端午期间的出行,北方主要是庙会。北京城的城隍庙,初一起,热闹十天。吃喝玩乐购一条龙。
汉口人把端午过成了年,“自朔旦起,至十八日止,鼓钲爆竹,灯火喧阗,昼夜不辍,处处皆然”。从五月初一到十八,狂欢十八天。
五月初五这天,各行业放假一天,“剧饮欢呼”。
时人有诗为证:“剥残角黍尽偷闲,药店椒行一概关,黑伞遮头日正午,大家结伴上龟山。”
近代以来的汉口不愧为著名的通商口岸,人们思想相对,没见到对妇女有多大压抑。端午期间,妇女佩戴艾草和香囊。
“亦有士女坐四柱青幔之船,竹帘旁挂,肴酿笙歌,出游助兴。” 一派莺歌软语,艳影花香景象。⑨
综上可见,端午本不是一个节,它起源于南方的龙图腾崇拜,滥觞于先秦的生活和军事,成形于汉晋人文需要,发展于后代民俗。
至今,龙舟和粽子所蕴含的爱国情怀、艾草菖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家庭亲情、卫生观念、民俗饮食等等基因,成为中国人心里深深的情结。
正所谓天涯浪迹心茫然,一缕粽香是故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7:00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在北方人们会凌晨就去爬山,去山上折柳树枝插于门缝中,挂纸葫芦,还会给小朋友佩戴香囊,系五彩绳,为了驱邪保平安。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当然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了。这两项习俗据说是楚国人民为了不让鱼儿吃掉屈原的身体,就把粽子扔到汨罗江里,渔民又想乘船赶紧把屈原打捞上来,可是并没有打捞上来。后来就利用划船来驱散江里的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34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26
有吃粽子,赛龙舟。1.吃粽子,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放在锅中煮熟,随个人口味,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做好粽子在端午时食用的。2.赛龙舟,端午节最主要的一个习俗。讲述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着去拯救,追赶到洞庭湖时没有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借划龙舟来驱散江里的鱼,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赛龙舟也就成了一种端午的习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2:34
端午节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拜神祭祖等,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