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0:01
中国出口主导产品结构升级的障碍分析
以外商投资为主导、加入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加工贸易,迅速改变了我国产品出口结构,促进了GDP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然而,一些行业却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些行业中的外商投资,在内地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生产网络,和当地零部件供应商基本割裂。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了成本优势并获得产业升级,而国内企业则因为封闭式生产网络的屏蔽作用,面临较大的升级障碍。本文以笔记本电脑在内地封闭性的生产网络为例,分析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制约。
2001年当局改变了对内地投资*,同时岛内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加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于是企业纷纷将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迁至我国内地。这种迁移过程,也是长三角、珠三角电子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集中了主要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据苏州海关统计,2006年仅苏州市就出口笔记本电脑2207.4万台,货值157.1亿美元,贸易量占全国的42.5%,约占全球的1/4。但这些装备全球的“苏州造”笔记本电脑,几乎全是加工贸易贴牌组装生产,研发设计、特殊材料、关键部件及产品销售,均严重依赖台商,组装用的零配件,主要通过*集团内部采购和调拨,当地企业难以进入料件配套体系。
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较好、生产者素质较高、服务业比较发达,12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将迁移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目前内地的产能已占这些公司产能的60%~100%,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当早期的仁宝、纬创等笔记本电脑企业和其他电子信息企业落户长三角后,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为利用这一优势,更多的笔记本电脑企业,开始选择在长三角落户,省内主要是总部和研发中心,负责产品设计和企业经营战略。
技术的迅猛发展、需求的快速变化、收益的规模递增,导致笔记本电脑价值链中、每一环节都存在较大程度的专业化。而在专业化分工中,品牌主导企业和一级供应商,就成为关键因素,决定着参与企业的布局及所处位置。
笔记本电脑的研发、制造等,分成众多环节进行。产品设计和最终销售,由Dell、HP、Sony、Toshiba等品牌商进行。的笔记本电脑企业,主要从事产品及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
早期制造企业能力有限,在价值链中主要接受客户订单,按美国和日本主导企业的设计要求,进行生产。随着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和产业升级,主导品牌商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推广、产品设计和销售,将产品研发交由企业进行。企业则从OEM阶段步人ODM,成为笔记本电脑行业的一级供应商。1998年以来,OEM/ODM业务所占比重,维持在80%以上,而OBM业务所占比重很低。
在笔记本电脑行业价值链中.最关键的参与者,是品牌主导企业和一级供应商。在销售环节,品牌主导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全球销售网络,品牌商对价值链治理和收入分配,拥有较强的势力,它们的订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商的生存和盈利。在生产环节,一级供应商直接接受来自品牌主导企业的订单,利用自己在技术能力上的优势,研发产品,并利用形成的生产网络,组织生产。由于一级供应商在研发上的技术能力,次级供应商需根据它们的设计,生产对应的零部件配套产品。而快速的技术进步,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要求经常性地对产品设计和研发作出改变。品牌主导企业在推广产品时,面临的时间压力大,这又要求品牌主导企业和各级供应商之间,形成互惠性的紧密关系,以满足市场需要和弹性生产。
笔记本电脑行业中,一级供应商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直接从国际性品牌主导企业处,承接订单.并形成次一级生产网络。他们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独占性资产,如客户资源、关键技术等;次级供应商接受一级供应商的订单,并按其要求提供零部件产品,他们的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以及交货的快捷性和弹性。
为有效满足一级供应商的生产需要,二级供应商同样大部分都落户于长三角地区,有明显的协同定位效应。主导企业通过与生产网络中的供应商进行技术扩散和信息交流,以提高供应商的技术能力。
然而,在笔记本电脑行业主要的次级供应商中,几乎没有当地企业,主要的零部件大多为台资企业、或其他外来资本投资企业所生产。换句话说,笔记本电脑企业在内地形成的,是封闭型生产网络,即使有当地供应商加入,也往往是提供最低端的产品。如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2006年笔记本电脑系列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共为29.38亿美元,但其中配套的国产原材料,仅0.088亿美元,且大多为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辅料,仅占出口总额的0.3%左右。
笔记本电脑行业在内地形成封闭式生产网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当地配套企业技术能力差。
缺乏技术能力,是阻碍国内企业创新和升级的关键因素。
笔记本电脑产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国内电子信息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世界技术前沿差距较大。另外,主导企业拥有的是品牌优势,如果产品存在质量缺陷,会对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其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零部件产品的质量,也就此成为供应商能否获得订单的关键因素。一级供应商对次级供应商的技术能力要求,也极其严格。如果台资企业投资伊始,就与当地企业形成生产网络,在技术飞速发展的笔记本电脑行业,势必承担巨大的成本和风险。
二是当地配套企业规模小。
笔记本电脑产品由于专业化程度高、规模经济显著,成本优势是供应商的主要利润来源,这就对供应商的生产规模,有非常高的要求。
内地电子企业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的资金支持,规模小,成长速度慢,难以获得银行信贷,风险投资行业发展不足,资本进入退出渠道不完善,这就导致这些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外部融资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只能依靠自身资金积累,因此难以达到台资企业迅速增加生产能力的要求。
三是价值链外部治理不足。
价值链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还包括外部治理。
外部治理主要来自*机构、行业协会等价值链之外的经济主体对价值链规则的制定、监督和实施。如环境标准的设定、劳动保障法规和知识产权保*规的设定、质量标准的设定、以及监督执行。当内地的制度环境,难以保证有效的外部治理时,主导企业和一级供应商,就需耗费更多成本进行内部治理,严格控制下级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为节省内部治理成本,台资企业更愿意维持以前供应商的治理关系,通过非正式协议提高效率,满足交货及时性的要求。
非正式协议能降低价值链治理成本,同时需要企业间的信任及声誉作为支撑。如果转换供应商,生产网络中的企业,就需要更多的明确协议,以保障交易顺利进行,必然导致治理成本增加。
四是台资企业之间已形成社会网络。
笔记本电脑企业在主要集中在新竹科技园区。资料显示,2004年该园区就拥有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产量,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熟的产业集群使企业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网络,共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作为非正式契约,有助于减少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往交易中形成的声誉,使企业可避免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从而降低风险。
五是依客户需要定制造的产品特性。
虽然笔记本电脑的零部件产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但还没有形成台式电脑一样的高度标准化,属于典型的依客户需要、定制生产的产品。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需各级供应商之间长期紧密协作,配套企业与一级供应商,在过去形成了稳定的关系,符合这种便利性及成本要求。
封闭式的生产网络,使国内企业升级困难。
这里的升级,指当地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向国际性企业学习提高竞争力,并据此在全球价值链中,改善企业所处位置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能力,以及保证产品和工艺的持续发展。
一国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分为低端路径和高端路径。嵌入价值链方式,影响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和潜在升级能力。
低端路径是一种贫困式增长路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为追求经济发展,不断加入全球生产网络,使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面临愈发剧烈的竞争,出口或产出水平增加的同时,收益却在降低。
高端路径是随着加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增加,能实现持续的收入增长。由于国内企业技术能力弱、规模小、融资渠道有限等原因,台资笔记本电脑企业在内地,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产网络,当地供应商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虽然外来资本主导加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能迅速增加GDP、增加就业和改善出口产品结构,但当地企业并没有得到全球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多少好处。
一是后向关联弱,根植性差的外来资本逐利漂移。
由于外来资本与当地企业之间缺少融合,当地供应商在笔记本电脑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产业链后向延伸程度低。台资企业OEM/ODM业务中,来自当地企业的增加值较低,对当地企业的后向带动作用微弱。
如当地企业在台资企业的技术监控与扶持下,仅能进行相当程度的工艺和产品升级过程,但依赖台资企业的市场,进入通道和核心技术的功能升级,很难发生。再加上笔记本电脑本身技术的复杂性,技术示范效应不明显。
由于根植性差,当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后,外来资本就有可能将生产基地重新选址于其他地区,进行逐利性漂移,如长三角地区已出现个别企业移至渤海湾地区、乃至东南亚一些后发展国家的情况。
二是准入门槛低,国内企业陷入贫困式增长。
随着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环节的进入门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到生产组装过程,这一环节的收益日益耗散,导致生产环节增加值不断降低。因此,能产生较高收益的领域,越来越脱离具体生产过程而转向无形部分,如研发、营销、品牌等非生产性高端环节,因为这些环节通常是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的,会形成较高进入门槛。而较长时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如长达70年的专利技术保护、接近永久性的品牌效应,是价值链中收益的重要来源。国内企业依靠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必然导致在价值链分配中,只能获得微弱收益,收益不足反过来又*了企业投资于研发来提高技术能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国内企业容易陷入贫困式增长。
三是挤出效应强,外来资本“飞地”制约国内产业升级
封闭式的生产网络,使台资企业在内地的生产,形成了自给自足状态,在内地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成本和接近销售市场。这种新型的外来资本“飞地”,吸纳了内地高层次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力,必然使内地企业中的高层次技术人员,进一步稀缺,*了当地企业的技术能力发展,也使国内品牌商面临的竞争更加剧烈。台资企业对当地企业的挤出效应,将影响当地企业在价值链上功能升级的可能性。
四是知识流动少,技术转移难以向国内企业外溢。
产业升级过程,是知识转移和当地企业技术能力形成过程。然而外商投资企业在内地的技术转移,主要发生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当地企业难以获得显性知识和隐含知识。如资料显示,苏州工业园区2003年的34份技术输入合同中,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转让、许可费引进的交易额,超过了85%,主要是外来资本在园区投资企业从母公司的技术引进。在1份技术输出合同中,买方一般都是外来资本的母公司和国内分公司。这表明虽然*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研发中心和研发部门放在国内,但只承担母公司的研发工作,基本不输出到国内其他企业。而技术输人引进方,也主要是外来资本投资的制造企业,园区内当地企业的技术进口额,仅占2%。
五是生产单一化,*国内企业协同效应发挥。
高度的专业化生产,使处于台资生产网络底层的当地企业,面临生产结构单一化问题,*了生产活动中,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发挥。
从事多产品、或多业务活动的企业,能够通过利用企业的公共资源、业务活动之间的互补性,获得协同效应。而当地供应商目前只能按照客户要求,生产相对单一的产品,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另外,生产结构的单一。也*了企业学习的来源,通过干中学、或技术转移所获取的知识范围较窄,而且专用性较强,知识范围窄,反过来又*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而单方面的知识专用性,易使企业在讨价还价中,处于不利局面,借住加工贸易实现产业升级的愿望,较难实现。
六是路径依赖重,*产业升级能力。
不同的产业集群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集群克服路径依赖的能力,决定了升级程度的不同。国内企业如果满足于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就无法获取或掌握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形成路径依赖。如果当地企业不能通过多方协作,克服路径依赖的影响,持续地被排除在生产网络之外,或只从事简单的配套产品生产,势必*其未来升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