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7:52
一位教师在教学《鸟岛》(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段时,让学生说说哪个词不懂,学生提出了“陆续”一词,于是,教师进行了引导:
师:同学们,从远方飞来的鸟儿多不多啊?生:多。
生:我是从“一群一群”中看出的。
生:不是,是很多群。
生:不是,它们有的先飞来,有的后飞来。
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的。
师:先飞来了一群鸟儿,又飞来了一群鸟儿,接着还有很多群鸟儿不断地飞来,这就是“陆续”从远方飞来。
生:明白了,“陆续”就是有先有后,一群接着一群。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把鸟儿陆续飞来的情景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生:(学生朗读)
“陆续”一词比较抽象,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一群一群”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词语的内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形象化的理解。应该说,在低年级段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悟词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笔者在听课中,总感觉有点意犹未尽,难道词语教学仅仅如此吗?理解感悟了,词语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吗?如果教师再往前一步,让学生用“陆续”造个句子,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方面学生会把生活中积淀的相似经验和文本进行相似匹配,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及时运用了词语,为学生的写话及将来的作文积累了语言。
“造句”曾经在我们的课堂中随处可见。但是,自从新课改过后,似乎一下子销声匿迹了,是何缘由?笔者认为,有下面两点原因:一是对“造句”的误解。过去,在以“工具性”为主导的语文教学时代,语文沦为了纯粹的工具,学生学习语言靠的是训练。于是,造句就成了语言训练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在课堂中大行其道。课中、课后、作业、练习、考试等随处都可见“造句”的影子。新的课程改革实施后,认为语文学科重视“工具性”有点过了,忽视了人文性,应该通过文本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的引领,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于是老师们在课堂中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抛弃了过去的那些做法,“造句”便失宠了。在老师们潜意识中,似乎只要一“造句”就是观念陈旧,就是纯粹的训练。二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模糊。《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最终指向的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有语言运用的意识,而运用语言文字,仅仅止于理解是不够的,虽然,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要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用词造句,仿写句式、段式、篇章等运用语言的训练,内化语言,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低年级段,要重点加强词句的训练,多让学生用词“造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教学中“造句”的缺席,现在学生的“造句”能力已经很弱了。给一个词语,要么不知道怎么去造句,要么造的句子不通顺,要么造的句子很简单、空洞。如,用“委屈”造句,学生往往造的句子是:“我今天真委屈!”“小红委屈地哭了。”至于因为什么事委屈的,没有表述清楚,学生也不知道要怎样说才是最好的。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孩子的作文,满篇都是空话、套话,学过的词不知道运用,即使用了,也有很多错词病句,这不能不说是忽视“造句”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