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恒生指数成交量才几百个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5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32

是成交金额(元)几百亿元,而非成交量(手)几百亿。

恒生指数是蓝筹股变化的指标,亦是亚洲区广受注目的指数。同时,它亦广泛被使用作为衡量基金表现的标准。恒生指数是以加权资本市值法计算,该指数共有三十三支成份股。该三十三支成份股分别属于工商、金融、地产及公用事业四个分类指数,其总市值占联合交易所所有上市股份总市值约百份之七十。

1月8日,据港媒消息,港交所(00388)
公布去年12月市场概况,去年年底证券市场市价总值25.07万亿元,按年升4%,去年全年日均成交金额为694.56亿元,较2013年的625.60亿元上升11%。而港股去年12月的日均成交额为970.27亿元,按年升24%。

2014年交易所买卖基金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47.27亿元,为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的37.01亿元上升28%。而去年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为2,277.41亿元,较2013年的1,6.60亿元上升35%,有122家新上市公司,为历史新高,较2013年的110家上升11%。

港交所指,2014年的期货及期权平均每日成交量创下57.67万张合约的历史新高,较2013年的53.29万张上升8%。

整个股市日均成交金额也就是几百亿,所以恒生指数显示的成交金额也仅几百个亿。

鉴于股市日益受到注目,其相关对冲工具的需求亦不断上升,期货交易所早于一九八六年五月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随后于一九九三年三月亦推出恒生指数期权合约。于一九九七年度,恒生指数期货的成交量达世界第六位。该股市指数期货合约是根据恒生指数及其四项分类指数:地产、公用事业、金融及工商而定。合约分为四个月份,即当前月、下一月、以及后两个季月,当前为4月,则合约分为4月恒指、5月恒指、6月恒指、9月恒指,4月合约现金交割之后,则合约变化为5月合约、6月合约、9月合约、12月合约,之后循环反复。合约价值则等于合约的现行结算价格乘以五十港币。当月合约交割日为每月倒数第二个交易日。结算日则为每月的最后交易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32

美国金融危机是不是阴谋,而是美国人开始自作聪明的产品比较受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促成了房地产泡沫。在某些方面,在金融危机的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机,每隔4至10岁是相似的爆发。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标志着信贷扩张的当前危机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美元基础上作为全球储备货币上。其它周期性危机是大热潮 - 过程胸围一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是巅峰一轮超级繁荣周期,一轮周期已经持续了60年。
繁荣 - 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而总是涉及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有一个反身(反身),意志和抵押贷款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循环。如果获得信贷,带来需求,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也增加了可用的信贷的数目。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会导致。近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对于60年的超级繁荣,这是一个更复杂的例子。每当
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他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这已经创造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为道德风险,它推动更强劲的信贷扩张。该系统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里根)被称为“市场魔力?” - 我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是共同的利益最有利的。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从金融市场的崩溃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思维方式的统治,是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开始,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开始出现。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节省学习在世界其他地方,以及消费品更高的产量。 2006年,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以鼓励消费者在金融市场借贷。全球金融体系处于危险时之际,金融当局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只有名字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有金融机构重新评估风险,资产配置,未来两年,发达国家将不得不转回资金湾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稳定机构。这样会导致股市上涨,新兴市场国家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脆弱的是波罗的海国家和印度的规模。新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也面临着资金“走出去”的好时机购买相应的并购整合业务骤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