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3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21:51
就八个字: 忠孝仁义 礼仪廉耻。 其他都是这八个字延伸而来的。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与生活两大部类 。
*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现推广“八礼四仪”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 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 ,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23:25
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1.祭祀之事为吉礼;
2.冠婚之事为嘉礼;
3.宾客之事为宾礼;
4.军旅之事为军礼;
5.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与生活两大部类。
*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
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1:17
中华古典礼仪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概念。在未来,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3:25
立容文化是一家致力于中华礼仪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专业机构。10年的打磨,立容文化团队在2018年,推出国内首个古典礼仪教学体系,并成立立容古典礼仪品牌。接连开设《中华古典礼仪高级研修班》《古典儿童礼仪师资班》等全面创新的师资课程体系。在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在业内广受好评!法古开新、古礼今用的教学设置,打破了礼仪培训行业只教西方礼,只有西方礼的基本格局。带动了国内学习中华古典礼仪的新热潮。
2019 年 5 月,立容文化成功举办国内首例古典礼仪大型涉外演出 -【中华古典礼仪专场展演】点击查看,来自世界 100 多个国家的将军、司令以及军官夫人与**首长、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首长和军官一起观看了整场演出。同年 5 月,立容文化与华中集团在保定涞源华中温泉度假小镇,成功推出全国首例古典仪式与现代服务行业结合的商业案例-【加汤仪式】点击查看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广电期刊专家委员会领导,以及*广播电视总台、各地方台等媒体领导观摩了整场仪式发布,并给予高度的肯定。更多成功案例不在此一一列举。
在良好的发展背景下,立容文化成长迅速。不仅一跃成为行业古典礼仪专业领域的领军者,还成功设立了多边发展格局。下设有:立容文化学院(开设有古典礼仪研修班、古典儿礼讲师班等师资课程,以及多类证书考评项目)、立容讲师培育系统(“助学成长计划”培育项目,“地方院长成长”培育项目)、立容礼仪专家导师团(负责专业学术开发、研发中华礼仪落地化的各类项目模式,例如:各类重大仪式流程、古典礼仪标准化模板)等板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5:49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6�1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6�1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6�1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6�1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6�1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6�1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6�1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6�1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6�1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6�1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