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0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4:31
庖丁解牛--金文设计随笔
“《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
“艺术(art)一词原自拉丁文ars,意为‘技巧’,现在虽保有原意,却也衍生出更广义的含意,几乎包括所有的创造性学问。”
艺术首先是一种境界
无论从事于何种职业,假如你够天资、够悟性、够主动、够热情、够兴趣、够勤奋、够钻研、够执着、够幸运、……,终究有一天,当某种“技巧”经过千锤百炼达到游刃有余时,你就会开启那扇进入“艺术境界”的大门。
艺术其次才是特定的形式
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往往习惯上我们将从事作为特定艺术形式的人,称为艺术工作者或者再通俗一点讲,叫:搞艺术的,但其中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艺术境界”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家”。换言之,也就是说,前者只能产生“艺术形式的产品”(其中也未必就一定是合格的),而后者才有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而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或者再具体一点,产品设计师,又将会有怎样的设计旅程呢?
第一段旅程:从艺术起步的设计师
翻开设计发展史,显然,设计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艺术的发展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设计的发展变化。尹定邦老师在他的《设计学概论》中写到:“艺术是设计的种学科”。因此,培养一个设计师,或者具有设计师潜质的培养对象,一定首先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其次是具有用图形方式来表达强烈愿望的,或者通俗一点说,就是具有“艺术细胞”的人,才更有可能进入到这个领域。但正因为设计师是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而不仅仅是从精神层面上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人,所以,在一开始,艺术只是设计师的起步。
虽然说艺术是设计师的起步,但实质上,设计却并非从艺术起步,而是从需求起步,更确切地说是从物质需求起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涉及到与艺术相关的精神需求问题。假如你只将艺术看作是设计的全部,或者你没有能力逾越“艺术”的界限,而又离真正的艺术家相去甚远,那么只能说你是一个自娱自乐的玩弄设计的人,当然前提是你的职业定位并非是设计师。
在这段旅程中,除了艺术修养、艺术感觉及艺术表达的培养以外,如果能真正走入第二段旅程,显然要做到文理兼备;因此,如果说我们的设计教育有问题的话,问题则出在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这里仅针对设计教育而言)。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一个设计师的培养并非是作为一个大学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就能造就的,而是要从小开始培养。
旅程结束标志:能够将想法“画”出来。
第二段旅程:走向技术的设计师
众所周知,每一次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无疑都是技术*所带来的。那这与设计又有什么关系?关系一:设计在促使技术的发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永无休止的*在促使技术的发展。关系二:技术的商品化与人性化。每一次技术创新之后,在下一次技术创新到来之前的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就是设计创新大显身手的阶段。
乔布斯创造的“苹果神话”显然与这个时代的技术进步是相吻合的。相信假如往前推,如果有技术的支持,我们认识的达芬奇远远不只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同样,我们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用丰富的想象力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然而,正是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经过一次次的技术*,才使“顺风耳”、“千里眼”这样的神话变为了现实。
因此,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设计一定是第一竞争力。至于作为设计师究竟要不要懂技术?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一个低智商的问题。而能懂多少技术?这就要看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努力程度来定了。
说到这,我真的感到非常幸运,我要再次深深感谢我已故教数学的母亲。我中学时期教美术的老师曾经跟我母亲说,她扼杀了我的绘画天赋。显然如果真是天赋就不可能被扼杀,而正是数理化的功底为我以后就读工科,从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段旅程中,诸如原理、结构、材料、模具、装配、工艺、成本、品质等等,相关于产品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作为设计师都要清楚地了解与掌握。如果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那么可以说是最*地走完了这段旅程。
我想这正是目前大多数设计师需要经历的最为艰难的旅程。但是没有这段旅程的历练,就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走入下一段旅程。
旅程结束标志:那不再是一张“画”,而是可生产的“蓝图”。
第三段旅程:面向市场的设计师;
虽然低成本竞争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但“金融海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终结了中国制造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或许这也预示了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时代的到来。正如经济学家所言“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的共同体,如何在危险中寻找机遇?这正是现今每个有想法的企业所思索的问题;因此,现阶段企业更需要的是已经步入第三段旅程——面向市场的设计师,能够为企业担起将设计作为第一竞争力的重任。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面向市场的设计师,我想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所服务的企业有深入的了解
这其中,首先是对老板或者CEO的个性、风格的了解;因为这是最终决策的关键。没有人怀疑作为CEO的乔布斯的个性特征与造就“苹果神话”之间的联系。苹果的商业成功至少可以从乔布斯那里找到两个关键因素:1、看似“疯狂”实为准确把控(甚至是操控)市场的能力;2、对于设计的重视与深入了解,或者说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设计师”。因此,现阶段的中国企业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有能力、有个性的CEO,然后才有可能给“面向市场的设计师”一个空间,去为企业的成功转型发挥聪明才智。
其次是对企业属性的了解,我们知道企业除了在规模上有差异外,在类型上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例如:“品牌型企业”、“营销型企业”、“制造型企业”,甚至是“设计型企业”等等。每种类型的企业显然在其产品策略上会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完全相同的一个设计在不同的企业类型中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设计首先要符合企业的目标与定位,否则,即使用规范的评价标准认可的“好设计”也会很有可能将企业引入歧途。
二是对所定位的市场有深入的了解
前一段与朋友聊到品牌,大家的共识是目前中国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而只有借助一个个明星,通过各种媒体建立起来的知名度。知名度是品牌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而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一定是建立在目标人群基础之上的,能够代表这个人群价值趋向的一个特定符号。
这些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知名品牌,同样是通过规模经济的套路来不断地壮大,也就是说,市场“通吃”,不仅体现在地域性上,更多地体现在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上。产品的开发往往没有明确的定位,刚进入市场的新品一定是高端,经过一段时间,当再有新品进入时,前者就由高端转变为中端,依此类推最终成为低端。因此,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新产品上市,但直到现在,可以说我们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存在,有的只是不同、差异与变化。即使在同一个品牌下的产品更新换代也没有基因传承的因素存在,假如在商场将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全部拿掉销售,可以说从产品本身来区分品牌属性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从新品开发来看,即使把设计等同为造型来做,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造型作为前提来做,仅仅想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卖个好价钱,那就真的有给产品涂脂抹粉后去忽悠消费者的嫌疑。当然,话又说回来,这些都是在市场通吃的规模经济的套路下的必然。在同质化、竞争激烈、一片繁荣的市场中,往往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发生,卖的最好的其实是最丑的那个。于是我们会抱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然后得出一个结论:“狗屎都能卖”。但是如果往深里看,你会发现,其实消费者并非是那样轻易就能被忽悠的。丑陋的造型背后,在所有的产品属性中,至少有一个关键的、合理的属性作为卖点与消费者的需求是相吻合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造型是结果,不是前提。前提是那个需要不断分析、筛选、定位与区格的卖点。而这个卖点一定是围绕着市场的变化与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的。接下来最终的造型结果是顺理成章、师出有名的。即使不美,最终的市场表现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在合理卖点之上,经过综合思考设计,最终还能展现一种美的态式,那么商业成功的概率就会远胜于50%。
到目前,个人在这段设计旅途中也走了*个年头了,以上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浅显见解。这段旅程显然要比前两段的变数及难度大好多。在这里有偶然、有或然也有必然,偶然是要看你的悟性的高低,必然是要依靠你的知识面与经验积累。而最为关键的是或然,那就是真刀实*的把控能力,甚至是操控能力。
旅程结束标志: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画出那条最美的曲线”。
第四段旅程:回归艺术的设计师;
艺术首先是一种境界,其次才是特定的形式。
虽然设计与艺术息息相关,但众所周知设计不能等同于艺术。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讲,设计的确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变术”。那么,设计究竟在改变什么?简单而言,可以归为“属性与关系”。在这里有人的属性,物的属性及环境的属性,而关系有人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所有的属性及关系的研究,分别可以归为艺术、科技及经济三大类别。显然,设计学不可能将这所有的属性及关系纳入建立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完整体系,那么设计只能形成具有时代及区域性特征的、甚至是个体特征的理念及观点,或者再进一步就是设计哲学。
实质上,如果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设计,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设计因何而变?由此引伸出:目的、意义、价值、文化、利益、生存、环境等层面的诸多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对于文明的反思。
《上帝也疯狂》是一部带有此种反思的喜剧电影,通过原始部落与现代都市生活的鲜明对比,然后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的人物接触中,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电影中,首先就生存技能进行对比,原始部落的生存技能很简单,既使是小孩子要掌握也不是太难的事情,而现代都市生活的人,则要从小开始学习不同的科目,然后一直到大学毕业,才能在社会上勉强生存。接下来,通过从天而降的一个可乐瓶作为一个文明的符号,从而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原始部落的生活,因为可乐瓶不仅可以当乐器,还可以当工具,然而只有一个,人人都想拥有,矛盾与纷争便由此产生。解决的办法是大家讨论认为,这一次赐给他们的可乐瓶,上帝一定是搞错了,这是一个不祥之物,一定要把它扔到天边去------。
设计在满足一个*与需求后,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与需求,同时,设计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必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有待去解决。从原始部落的生活到现代都市的生活,我们通过不断地设计改善了我们的生活,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等,已不是明天的问题,而切切实实已成为今天的问题。
设计师在造物,但设计师不是造物主,即使是进入艺术境界的设计师,其智慧也是有限的。在权衡利弊中,我们只能去思考如何利大于弊,而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只有利而没有弊。前面提到第三段旅程结束的标志是: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画出那条最美的曲线”。在这个阶段则更多地思考的是:最美曲线背后所关联的问题与代价。
因此,能走到这段旅程的设计师,首先是在解决前三个阶段的问题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的艺术境界。更重要的是,其设计思考的范围已完全超越了前三个阶段,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哲学。从而,厉练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再翻开设计发展史,我们会看到不同时代都有象提出那条最美曲线的,无所不能的雷蒙德-罗维那样的设计大师。但这些大师无一例外都是“平生宰牛数千头”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想成为大师,那就要从头一段一段地去走;想把设计做到牛气冲天,那就要先低头一头一头地去宰!
旅程结束标志:“给享受设计人生的自己画上句号”。
参考资料:http://de-king.blog.163.com/blog/static/5067161200921232525160/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4:32
1、忘掉成功。
2、专注自省。
3、开阔视野、淡薄泰然、固守特色。
4、文化修为、纯厚清新。
5、磨砺刚健。
6、团结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