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19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8 11:13
《论语》十二章的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4 23:5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子:孔子。
2、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立:有所成就
。
4、惑:迷惑,疑惑
。
5、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6、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7、不逾(yú)矩(jǔ):不超出规矩、法度。
此语出自《论语· 为政》。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这是《论语》十二章的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4 23:5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注释:
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分辨真假,判明是非。
译文:
孔子说:“我五十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4 23:49
紫日。五额,50。50。有五。儿子继续。三十而立,40而不惑事实50知天命。60顺72。从心所欲。。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4 23:52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若干阶段:
十五岁立志于学习知识;
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