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花脸病怎么防治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7:5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8:27

问题一:苹果花脸病怎么治 药剂防治 对病株及病株周围的果树在萌芽期5天左右、花露红期、谢花后7-10天、夏至后至秋分前(形成明年所有花芽和叶芽的关键时期,一般7月中旬前后)4个时期,分别使用《病毒Ⅱ号》300―450倍液稀释(或者《病毒1号》每40克兑水15公斤,开花前后可适当减量),同时每桶水添加纯牛奶0.5Kg,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果树病毒病。 注:病情严重的果树,在萌芽时期使用《病毒Ⅱ号》30―50ml或《病毒Ⅰ号》40克兑水15Kg进行灌根,主要灌毛细根区,每株浇灌药液50-60斤水左右。 其它防治措施 A.栽培无病毒苗木。 B.增强果树树体抗性,土壤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育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养根壮树。 C.合理负载、合理修剪,消除大小年现象;调整树体结构,保证园内风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D.修剪时,应先剪健树再剪病树,并定时用大蒜擦拭剪刀消毒杀菌,以减少农事操作传播。 苹果病毒病是全株性的系统侵染病害,终生带毒,持久受害,且潜伏期长,所以苹果病毒病的防治要坚持多次,多年连续防治的理念,才会减轻病情,降低危害。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综合防治。

问题二:苹果花脸病怎么治 药剂防治
对病株及病株周围的果树在萌芽期5天左右、花露红期、谢花后7-10天、夏至后至秋分前(形成明年所有花芽和叶芽的关键时期,一般7月中旬前后)4个时期,分别使用《病毒Ⅱ号》300―450倍液稀释(或者《病毒1号》每40克兑水15公斤,开花前后可适当减量),同时每桶水添加纯牛奶0.5Kg,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果树病毒病。
注:病情严重的果树,在萌芽时期使用《病毒Ⅱ号》30―50ml或《病毒Ⅰ号》40克兑水15Kg进行灌根,主要灌毛细根区,每株浇灌药液50-60斤水左右。
其它防治措施
A.栽培无病毒苗木。
B.增强果树树体抗性,土壤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育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养根壮树。
C.合理负载、合理修剪,消除大小年现象;调整树体结构,保证园内风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D.修剪时,应先剪健树再剪病树,并定时用大蒜擦拭剪刀消毒杀菌,以减少农事操作传播。
苹果病毒病是全株性的系统侵染病害,终生带毒,持久受害,且潜伏期长,所以苹果病毒病的防治要坚持多次,多年连续防治的理念,才会减轻病情,降低危害。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综合防治。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

问题三:苹果花脸病如何防治 苹果的花脸病又称锈果病,是由类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对于病毒病的防治,目前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只能通过选用无病的接穗及砧木、壮树、砍除病树及病苗等方法。当然,除此之外,您可以试试药物治疗,方法是:初夏时对病树主枝进行半环剥,在环剥处包上蘸过0.015%-0.03%浓度的土霉素、四环素或链霉素的脱脂棉,外用塑料薄膜包裹。果实膨大期用代森锌500倍液或者硼砂200倍液,喷于果面,7月上中旬起每周1次,共喷3次。
如有其他关于苹果病害的问题可登陆全国苹果病虫害防控协作网进行咨询。谢谢

问题四:治苹果花脸病的农药或营养液 不

问题五:苹果花脸病如何治理 - 百度 不能从有花叶病的树上剪取接穗,剪、切、割病株的工具也要消毒后再用。
在繁殖苗木时,除不用有毒的接穗外,还要选用无病的砧木。目前生产上多用茎尖组织培养与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无毒苗。 苹果花脸叫锈果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
病果在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着色后果面出现许多近圆形的黄、绿色斑块,红色品种果面出现红、黄、绿相间的花脸状。 苹果锈果病由一种叫做ASSDRNA的类病毒引起,除通过嫁接传染外,还通过刀、锯、剪等嫁接和修剪工具传染。因此,要选用无毒的接穗和砧木,注意工具消毒。
发现病株要彻底刨除,挖净病根。从外地调苗时要加强检疫。
由于病原体可以在梨树上长期潜伏,所以要避免苹果和梨混栽;梨园和苹果园不要靠在一起。

问题六:苹果花脸病怎么防治啊? 苹果花叶、果实花脸是两种病毒危害苹果的表现。花叶病是由花叶病毒引起,病株表现不同程度的花叶,病轻时叶片上出现多角形*或浅*病斑;病重时叶片上有较大面积的褪绿斑区,斑区先是鲜*,后变为白色。也有的沿叶脉变黄,使叶片变成黄、绿相间的网纹。 苹果花叶病靠嫁接传播。被感染的病株全株带毒,如果再从树上采取接穗转接,病毒就会扩大传播,无毒株即变成了有毒树,也会出现花叶。因此,不能从有花叶病的树上剪取接穗,剪、切、割病株的工具也要消毒后再用。在繁殖苗木时,除不用有毒的接穗外,还要选用无病的砧木。目前生产上多用茎尖组织培养与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无毒苗。 苹果花脸叫锈果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果在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着色后果面出现许多近圆形的黄、绿色斑块,红色品种果面出现红、黄、绿相间的花脸状。 苹果锈果病由一种叫做ASSDRNA的类病毒引起,除通过嫁接传染外,还通过刀、锯、剪等嫁接和修剪工具传染。因此,要选用无毒的接穗和砧木,注意工具消毒。发现病株要彻底刨除,挖净病根。从外地调苗时要加强检疫。由于病原体可以在梨树上长期潜伏,所以要避免苹果和梨混栽;梨园和苹果园不要靠在一起。

问题七:关于苹果花脸病、花纹病怎么治? 冯骥才介绍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中国文联副*,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副*,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之艺术顾问。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花的勇气》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编辑本段]冯骥才的卓越贡献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他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不会结果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冯骥才 - 民间文化基金会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是人类重要的文明遗产。五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精深.
灿烂,不仅凝结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而且昭示着华夏民族的个性与精神。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冲击下,民间文化身处濒危,如不紧急抢救和保护,先人创造的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必将急速的瓦解以至消亡。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是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发起并创立的非公募基金......>>

问题八:我的苹果树得了花脸病,有加重趋势,该怎么防治?跪谢!! 目前为止,苹果病毒病还无法根治,主要是预防昆虫(蚜虫、飞虱、蓟马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传播。建议及早砍伐病株,防止传染其它植株。

问题九:花脸病苹果能吃吗? 苹果“花脸病”在专业术语中被叫做“病毒病”,它从10年前开始危害果园,传播途径可以确定的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果枝嫁接传播,另一个是根系传播。憨两种方式很难有效控制。“病毒病”的特征非常明显,它由三大表现:果面凹凸不平、出现病毒斑点和前两者混合状况。
果树发病的机理尚在研究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病毒只影响果品外观,并不会对食用人产生危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