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怎样分类的,分类有利于大家学习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1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1:44

国学都包括什么内容?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汉学”(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1、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2、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中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拓展资料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发展在二十世纪,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明清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国学”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国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以后,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下,全盘西化派鄙其为“国渣”,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国故学”,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国粹学”;学衡派昌明国粹,发扬中国文化,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

少儿国学都包括什么内容?

《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千家诗》《论语》《道德经》

经典一 《弟子规》 ――精读精解,学以致用。
该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该书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少儿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

经典二 《二十四孝故事》 ――故事教学,寓学于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本经典的选讲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孝敬长辈的故事,让少儿形成孝亲的价值观,改变身心。

经典三 《千家诗》 ――诗词熏陶,出口成章。
《千家诗》用以陶冶少儿性情的诗歌读本,旨在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名诗。通过经典古诗的讲读让少儿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语文成绩无形提高。

经典四 《论 语》 ――名句选讲,奠定基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熟知的很多名言都来自《论语》。本书影响了全亚洲及更广范围,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理。本经典的学习使少儿对我国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基石。

经典五 《道德经》 ――玄妙哲理,提高悟性。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对我国哲学、科学、*、宗教等发生了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奥秘,此书是世界上除《圣经》外发行版本最多的著作。学堂选讲其中一些体现做人智慧和事物哲理的名句提高少儿悟性。
其他经典 《大学》、《易经》等 ――简单了解,博学多闻。
通过对其他经典的介绍和一些经典语句的简单讲解,让少儿接触更多的经典,为其以后的国学学习提供参考。同时增加其知识量,以达到博学多闻的目的。经典的介绍涉及:《大学》、《中庸》、《易经》、《心经》等。

什么叫国学?中国《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 *** 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鉴于此,今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以现在的状况来看,国学,已经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遭到一些挫折。但是,我们始终要相信,中华的历史是丰富的,祖宗传下来的文学财富是仅有的。我们不应该去侮辱它,这也是世界享有的财富。所以,我们要重建国学,振兴国学。中国的前文学家给我们的启发,我们要仔细的领会。但也不承认,以如今的文学状况来看,不同的个性思想也受到认可。我们要随时随刻的记住,中国的古文化是影响世界的。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用一个真挚的心来享受国学。这么好的一笔属于自己人生财富,为何不好好的去深读呢?一个称职的中国人必须学好国学。而不是指你对它感兴趣就去专门学它,研究它。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去了解它。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将你的个人修养提升。

什么叫国学?中国《国学》包括哪些内容?战略的格局实质就是老板的格局,南柏课课都不一样非常生动,让我们知道企业家怎样才能拥有平衡的真正的成功,发扬国学智慧,创造事业成功、人生精彩、社会和谐的多赢局面。南柏引领我们领略东方智慧之精髓

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1848-1908年)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
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国医”即国家的医学,“国学”自然亦即国家的学术了。在还没有“西医”、“外学”、“西学”等概念的境域下,这本来是个很好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只是当“西医”、“外学”、“西学”出现后,才容易产生歧义而引起争论了。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二十世纪初。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道互补,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领域的道家、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道家、名家、墨家、农家、释家、耶教、回教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尽管儒家的宗师孔子、孟子、苟子都大力提倡仁义,尽管道家的宗师老子、庄子反对仁义,但后世在儒学独家垄断文坛时,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美学总是奄奄欲绝,了无生气;异端的道家学说一旦抬头,整个文坛马上就活跃起来,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美学马上欣欣向荣。儒家和道家这种奇妙的相克相生的关系的确令人深思。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国学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历代有《黄帝阴符经》、《老子》、《庄子》、《郁离子》和《素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
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1:45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经典文献、历史文化、哲学思想、语言文字、艺术美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国学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礼仪、道德等等,也包括了《周易》、《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的研究。
国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中,国学也逐渐被认为是一种提高人们综合素质、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