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7:5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4:51
此句出自: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狡辩说自己窃书不算偷,他认为自己是读书人,不算偷。为了掩盖内心的尴尬,怕别人知道自己偷了书而说了这句话。
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穷酸,自命清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獗,*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4:52
此句出自: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狡辩说自己窃书不算偷,他认为自己是读书人,不算偷,为了掩盖内心的尴尬,怕别人知道自己偷了书而说了这句话,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穷酸,自命清高。
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更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扩展资料: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4:52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关于孔乙己偷书不算偷,而是窃书,很多人一笑了之,也有很多人对这件事很有疑心,反复揣摩和琢磨这件事,却得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勉强自圆一番就过去了。
那么偷和窃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对于这个事情,孔乙己为什么“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也要奋力争辩呢?那是因为:
偷(媮),苟且也。——《说文》
安肆曰偷。——《礼记·表记》,孔颖达疏:“言小人安乐则其性情日为苟且。”
偷,古通“愉”。为什么一个“偷”字通愉快的“愉”呢?因为《论语》曰:“私觌,愉愉如也。”
对偷字的解释是:行苟且之事,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比如偷人、*、偷欢。
我们再来看“窃”字:
窃,盗自中出曰窃。——《说文》
窃与盗的意思比较接近:
窃货曰盗。――《荀子·脩身》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对窃字的描述对象是限于财物或者物品之上的,至少并没有偷人、*、男欢女爱的意思。你可以说偷人,但不能说是窃人,而只能说窃人之财。
综上所述孔乙己对“偷”和“窃”是有精确的认识的。
如果我们认为孔乙己窃取了几本书,就冠之以偷人、*的罪名,这实在是一件必须要申辩的要紧事情,难怪孔乙己“青筋条条绽出”也要说个明白,只是鲁迅将这些说辞都用省略号省略了。
鲁迅笑而不答,而今人却不明所以,说他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受封建思想毒害等等,实际上讲得是一个知识分子学无可用。“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哀鸣中发出哪字可煮、何书堪絮的诘问?不理解孔乙己学无可用中的“学”,否认他的学识,那只能干巴巴的停留在对迂腐、封建的批判上,甚至将那些学问一起嘲笑、批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4:53
此句出自: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狡辩说自己窃书不算偷,他认为自己是读书人,不算偷。为了掩盖内心的尴尬,怕别人知道自己偷了书而说了这句话。
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穷酸,自命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