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2: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进一步说明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更加明确了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突出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会发现教育的职能已大为拓展。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合格*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将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首要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为人的一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特定的时期和阶段。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否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从一个人的少儿时代抓起。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德育为优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关注师生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要牢记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使命,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在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三者之中,学生发展是目的,学校发展是载体,教师发展是关键。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失去了支撑。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青少年是成长的主体,道德的养成、理想的树立,离不开他们的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不同的教育主题、渠道、手段和方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校要发展,人的因素是关键,培养人的关键是教师。作为学校工作的决策者,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倡导学习,注重培养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的个性发展和精神追求。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把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命运有机联系起来,相信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只有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在管理工作中,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在分配工作时,依照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特长进行分工,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构建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对老教师和重症教师给予适当的关照,为老师创造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通过“树师德铸师魂”演讲、理论学习、写心得体会、自查自纠报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实现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把和谐校园构建好了,就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应该以人为本,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们的智力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要坚持以人为本,诚心诚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发挥中小学相关学科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与加强在其他学科及各项活动中进行主题渗透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和多种教育手段,把家庭、学校和社会结合起来。以家庭为基础,大力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以社会为平台,延伸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领域。
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还应重视校园先进文化的建设。利用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以及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悬挂人物画像,名人名言,中华贤哲等宣传语录牌,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投入资金,不断完善图书室、网络教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健全管理制度,让图书室、网络教室成为学生吸取文化粮食的重要场所;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建设好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还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通过通俗性、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突出了校园文化精神的育人功能。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载体,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的教育力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
1.构建高素质的、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学校的核心力量,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构建领导能力和工作责任心较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和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才能齐心协力,提高工作实效,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这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个教育问题研究者、反思者、一个终身的学习者。教师要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研究和反思,走上了一条具有厚重专业意义的发展之路,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教育专业工作者。
3、努力实现民主治校、制度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加强民主建设,要实行校务公开,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坚持和完善制度治校。要严格执行一费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设立教师的教学教研成果奖,尤其教师教学奖,要向教学成绩显著的一线教师倾斜,以此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使构建和谐校园落到实处。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奖惩。开展创建文明班级、优秀中队活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通过红领巾广播组织师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教师法》等有关法律、组织法制讲座、“法律知识伴我行”竞赛、黑板报进行普法宣传,加强师生的法制意识,教育师生遵纪守法,并学会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4、建立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与伙伴间的合作等因素,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也纳入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个性张扬,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相互合作的精神。二是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校本培训制度。制订了“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在评价内容上,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育人态度、课堂教学行为、专业发展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将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家长评价及学校领导的评价等综合评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学校育人环境,拓展更加广阔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空间,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