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他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56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3:22

怎样帮助他人“为什么帮助他人”探讨的是帮助他人的必要性、合理性、动机和理由,“怎样帮助他人”探讨的是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方法、形式以及效果。 如何具体帮助他人,我以为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一是主体的能力状况。有什么能力就帮什么忙,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帮到什么程度。比如,你的邻居由于天灾人祸陷入困境,如果你家境良好,当然可以多帮;如果你家境一般,堪堪自保,你可以少帮;如果你家境很差,帮了别人自己也会陷入困境,〖HK〗你可以不做出物质上的帮助,而只限于精神上的同情、关怀和鼓励。遇到流氓团伙*女人,如果你练过武术和技击,有本领放倒三五个壮汉,你可以单*匹马上去救人;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本领,可以选择发出呼救或立即报警,这就已经尽到助人的责任了。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区分普遍人和*的责任。*代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治安,而且训练有素,装备良好,因此救人是他们必须履行、不可推卸的职业责任,否则就是玩忽职守,是应当受到法律追究的“不作为”。普通人显然不承担此种责任,如果普通人做出了舍身救人的行为,那就已经做出了额外的贡献,应当受到社会格外的奖励。但如果有人连报警这样的事情都不做,那就是未尽公民基本责任的不道德行为,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有能力制止或帮助制止犯罪而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这是纵容犯罪的行为,而且也是有损于自己根本利益的行为,因为如果每个公民都这样怯懦和容忍,犯罪现象就会猖獗和普遍化,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落到纵容犯罪者头上。 二是对象的具体情况。对于那些比自己强或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帮忙是可以追求回报的,或者说,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互帮互助,在经济学上叫做平等互利的交换关系。试想一下,人家比你强或不比你差,却毫不客气地接受你的帮助而根本没有回报你的意思和举动,下回你还帮他干什么?帮助比你弱的人,则不必追求回报,不能在确定可以得到回报时才去帮助他们。人家在适当的时候回报你,你当然可以接受,在如果人家没有能力回报你,你也不必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吃了老亏。这不仅因为帮助弱者本身能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因为即算你表面上吃了亏,却能给你带来某种也许是更大的、无形的好处。福利经济学认为,富人帮穷人,对富人也是一件有利的好事:富人帮出去一点,损失很小,因为财富的增加对富人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富人帮给穷人的那一点财富,却能给穷人带来很大的边际效益——一块面包对富人可有可无,却能够救穷人的一条命;富人的这种不求回报的慈善行为倒是能够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因为社会上穷人少了,社会关系必定趋于和谐和稳定,富人就能生活在更为安全的环境中了。 比你弱的人又可分为三种,对他们的帮助应采取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 人穷志不穷,虽然暂时身处困境,但从未放弃努力和奋斗,也从未放弃自尊和自爱,对这种人,你绝不能居高临下地恩赐给他们好处。“嗟来之食”这个成语就来自这样一个典故:一个富人在路边施粥,对饥饿的穷*声吆喝:“嗟,来食!”结果有许多人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这个富人的施舍。富人的这种骄矜侮慢,还会激起穷人的愤怒和仇恨。因此,对第一种人的帮助,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重在提高和强化他们自身的能力,为他们创造改变其现状的条件和机会。 第二种,人穷志短,没有自救的愿望,也没有自强的信心,完全依靠别人的施舍来苟且偷生。对这种人的帮助,不能一味滥施怜悯和慈悲,因为他们是填不满的无底洞,你越帮助他们,他们就越发依赖外界,越发丧失自我改变的能力。因此,当你决心帮助他们时,要制定改造他们的长远计划,要向他们提出要求,不要让他们觉得你的帮助是无条件的,而他们是可以安然享受的,要激发他们心中残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愿望。如果经过多方努力仍不奏效,完全可以对他们置之不理,而去帮助更值得帮助的人。真的,世界上的人那么多,这种人如行尸走肉,活在世上纯粹是社会的负担,让他们自生自灭去吧。 第三种人,可要格外小心对付。这种人虽然穷,其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很弱,不能通过正常的劳动和经营提高自己的地位、改善自己的状况,但对财富和权势的*却一点不比别人低,甚至更为强烈。他们对比自己强的人满怀嫉妒之心,因此会挖空心思地从强者那里谋取利益而不会有一点良心上的不安。孔子那句“惟女人与小人难养也”,饱受后世的批判,但批判者往往忽视了这句话后面的解释:“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这是非常深刻的观察,对某一类女人和某一类男人(合称为“小人”)的嘴脸可谓暴露无遗。当然,女人未必是小人,男人未必是君子,这个道理已经不用多说了,但“小人”的本质特征,正是“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你对他表示冷淡和疏远,他会对你满怀怨恨和嫉妒,于是无中生有,撩拨是非,暗中诋毁你、污蔑你、诽谤你、中伤你;一旦你亲近他、帮助他、提拔他、信任他、重用他,他又会暗中嘲笑你,看不起你,利用你的弱点(包括善心)搜刮你、吮吸你、讹诈你,打着你的旗号打处招摇撞骗。为了骗取你的信任,他会装出非常谦恭、温顺的样子,以至卑躬屈节,摇尾乞怜,一旦你识破了他、摒弃他,他又会翻脸无情,记恨你一辈子。你好心帮助他,他却并不心存感恩之心,而只是利用你,并且认为你的帮助是应该的,而他接受这种帮助也是天经地义的;一旦你不再帮助他,他会加倍地怨恨你,把你对他的好处马上忘得一干二净,而记得的只是你对他的遗弃和伤害,他的一切失败和不幸都是因为你的先宠后弃所造成的。你问,这种人有困难,求上门来,帮不帮他,我说不能帮,如果有可能的话,给他一点教训,让他记住,好人也不是那么好欺骗和欺辱的。 三是行为的客观效果。一切行为的正确、正当与否,最后只能由效果说了算,而不能单凭一片好心、一番善意、一种悲天悯人的动机。世上有出于坏心而产生了好结果的情况,但这只是偶然的、误打误撞的、阴差阳错的,可以不去论它。我们见得多的是,出于好心而造成不好的效果,好意帮忙,结果越帮越忙,越帮越乱,越帮越坏,此之谓“帮倒忙”。 检验帮忙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效果,即帮忙行为对被帮者、帮忙者以及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作用,如果其作用是有利的或利大于弊的,这种帮忙就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如果其作用是有害的或害大于利的,这种帮忙就是错误的或基本错误的,帮错了这一次,下一次可就要吸取教训了。这属于“怎样帮助他人”的问题,不过讨论起来,又必须回到“为什么要帮助他人”的问题上去。 一种帮错忙的情况是,从客观效果即从帮忙行为对有关当事人以及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出发是不应该帮忙的,而行为主体却认为应当帮忙,并实际实施了帮忙的行为。这取决于行为人对“为什么要帮助他人”的理解。这方面的意见分歧是很大的:有的人的尺度很宽,甚至宽到“普渡众生”的程度,有的人的尺度则比较窄。我个人的尺度就是比较窄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种人是不应该、不值得去帮的,一是恶人、坏人,二是懒汉、寄生虫,原因很简单,帮这两种人的效果是有害的或至少是害大于利的。这两种人之外的其他人都可以也应该去帮,但要尽可能地获取有关的真实信息,尽可能地进行相关的利害计算,有层次、有区别地帮他们,而不能一味地慈悲心肠,一味地舍己为人。义务论者可能会说,帮助别人是绝对命令,是纯粹义务,如果帮人之前都要进行一番功利计算,那就什么人也帮不了了。我的看法是,如果在帮人之前,无法获取被帮者的真实信息(如是好人还是坏人),并来不及进行功利计算,可以采取有限度的帮助来解决帮与不帮的两难困境。较为温和的义务论者可能会说,不管你所帮的人是谁,不管帮助行为直接的效果是利是害,帮助他人的行为本身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对整个社会有教化和感动作用,从间接的和长远的后果而论总是有利于社会的。这种观点我倒是同意的,但我还是坚持,这样的行为,只能出自个人的自愿选择,而不能作为普遍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都遵守,原因是,这样的帮忙的长远的、有益的效果很可能会被帮错忙所产生的直接有害和长期有害的效果所严重抵消。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果人人都像雷锋一样舍己为人,世界上将没有那么多“好人好事”可以做,倒是有些小人会利用学雷锋的机会大占别人的便宜。君不见,在那些“学雷锋便民活动修理点”,有许多市民在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那几个雷锋做“好人好事”吗?难道这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吗? 第二种帮错忙的情况是,某一帮忙行为从可能的后果而言是应该的,但由于帮忙的方式方法不对,实际的效果却是有害的或害大于利的。这是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帮人也要会帮,也要帮到点子上,帮在节骨眼上,也要进行经济核算,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果,尽量减少瞎帮忙带来的浪费和损失。如前所述,你去帮一个有骨气的人时,就一定要小心别伤害他的自尊心,而你去帮一个没骨气的人时,又要小心别助长他的依赖心。又比如,人家夫妻、邻里吵架,你连忙跑过去劝架。你若是一个有权威、会劝架的人,能很快劝止双方,那算是帮对了忙;你若是个没有什么权威又不会劝架的人,就只会越劝越乱,到最后那两人自己倒不吵架了,而是把矛头一块儿指向你这个劝架的人,因为他们双方都认为你偏心眼或居心不良,你说你帮的哪门子忙?回家喝酒看电视睡大觉多好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4:40

您有这样的一个善念非常难能可贵。帮助人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如果你有财力,可以去当地的孤儿院帮助那些孤苦的孩子们;如果你生活本来就不富裕,你也可以去孤儿院做做义工。平时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帮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等。如果内心常存善念的话,你随时都可能会看到需要你帮助的人。我现在回答你的问题,对你也是一种帮助对不对?所以,帮助人,是随缘的。或者说,是随机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