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种类,区别,各自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4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3:05

种类:

1.曲笛:

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笛”,是一种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的乐器,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2.梆笛: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

3.定调笛:

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

区别:

一、特点不同:

1.曲笛:

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

2.梆笛:

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

3.定调笛:

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

二、音调不同:

1.曲笛:

多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

2.梆笛:

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

3.定调笛:

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

扩展资料

梆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 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3:06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1、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 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

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装饰手法,如“唤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 

2、梆笛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

如秦腔、郿鄠、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3、蒙古笛

内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过着不定居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性格开朗、奔放。乐曲辽阔、高亢,常常出现一些多音的急速进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个延长音上,造成了非常开阔、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飞驰一样。

这个地区的笛子,笛膜一般贴得较紧,甚至不要笛膜(有时也要松膜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多用一些装饰手法,如“迭音”、“倚音”、“唤音”等。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颤音指法。  

4、维吾尔笛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明快、火热。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将笛膜贴得很紧(有时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运气较猛,冲力较大,强弱对比特别明显。

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装饰性的如“倚音”、“赠音”、“唤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断顿有力。 

5、藏笛

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6、口笛

经考证,口笛要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现代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7、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8、玉屏笛

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扩展资料

笛子的保养:

1、新笛保养

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便可使用。

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许水分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2、笛盒保护

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最好做一个宽的,一个窄的,宽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3、用后清洁

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以免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4、笛胆保护

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胆”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5、细心洗涤

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这时就需要洗涤。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

洗时要注意,不宜要用水清洗,这样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一干,很容易使笛子破裂。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医用酒精)擦洗。

6、破后修理

有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笛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3:06

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曲笛、梆笛、中音笛区别和特点:

1、形态

曲笛笛身较为粗长,梆笛笛身较为细短,中音笛形状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2、音色

曲笛音高较低,音色醇厚,梆笛音高较高,音色清亮,中音笛音色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3、分布

曲笛 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

扩展资料:

吹笛是用口将气息吹进笛子的吹孔而发出的声音。吹响它的方法要领如下:

1、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下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笔套一样。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笛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3:07

横吹笛子,竖吹箫
笛子悠扬,箫幽暗 .
清脆高昂的就是笛子~~深沉的就是萧~~

强烈建议楼主百度里搜些笛子和萧吹奏的曲子~~亲身体验以下嘛~~会更管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3:07

1)曲笛:多为C调或D调(第三孔作“1”,下同),发音浑厚、饱满、音质纯朴、清脆而秀丽。多用于江南丝竹和昆曲伴奏,也是一种常用的合奏、伴奏和独奏笛子。但发音较为迟钝,不太适合于表现紧张、热烈和欢快的情绪。
2)梆笛:多为G调或A调、F调,发音高亢、明亮、辽阔,穿透力强,北方梆子戏曲伴奏用之较多,除戏曲伴奏外,在歌舞伴奏、合奏、重奏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一种用之较多的独奏笛子,深受大多数竹笛爱好者所喜爱。但发音比较敏感,不太适于表现细腻舒缓、婉转徘徊的情感。
3)中音笛:多为E调,其结构和音色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一般也认为是属于过渡性的笛调。伴奏、合奏及独奏也都适用。但音色个性不够鲜明,尤其独奏时较少采用。
4)其它还有短笛、箫笛和弓笛、口笛等以及各种半音类型的笛子,由于其结构及音色等方面较为特殊,适用于不同的演奏类型及风格,局限性较大,普及及应用不是很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