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1份关于参观中事博物馆有感的文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3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25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屈辱的一页。一百多年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而不屈的中国人民,则一直在黑暗中苦苦寻找复兴之路,经过一百多年的追寻与探索,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胜利的喜悦,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党。

本月13日,再现了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复兴的展览《复兴之路》,在军事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五个部分,分别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党肩负起民族人民的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此次展览的展品由国家博物馆提供,其中包括图片748幅,文物630件,其中70件是国家一级文物。

三千斤大炮抵不住二千英军

展览第一个重量级文物是林则徐向清*报告“虎门销烟”的奏折。奏折中,林则徐详细叙述了在虎门销毁英国鸦片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以至于使道光皇帝看得热血沸腾,朱批道:“大快人心一事,知道了。”但这一大快人心事,很快就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军进犯广州,遭到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2000多英军又进攻沙角、大角炮台。这次中*队伤亡惨重,很快炮台失陷。展览中,由抗英名将邓廷桢和关天培监制的虎门大炮,见证了这段历史。

这大炮纯铁铸成,体长2.5米,重3000斤,射程1000米。炮身为筒形,前小后大,两侧有耳轴,炮身上镌刻有“道光十六年七月”“炮重三千斤”等铭文。但这样的庞然大物,却抵挡不住2000英军的进攻,很快虎门陷落,广州陷落,镇海陷落……清*在英国的尖船利炮下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一百余年的屈辱历史。

黑暗中摸索前进的道路

经过鸦片战争的失败,一批进步的中国人,抛却了长期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他们开始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制度,企图找到一条自强之路。展览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集中展出了一批清末民主人士为探索救国之路而办的刊物。其中,17年由严复等人创办的《国闻报》就在展出之列。它不但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而且是报道国内外新闻、介绍西学新知、发表时事评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阵地。

另一个与严复有关的是他翻译英人赫胥黎《天演论》的手稿,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启发了一批国人。此外,*二大宣言、*《论持久战》的各个版本等文物,都记录着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展厅中,一个巨大阴森的绞架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个绞架正是当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先行者李大钊使用的。绞架由纯铁制成,顶部可以固定绳索,脚下有两个可以抽拉的踏板。据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副主任曹欣欣介绍,这个绞架是反动军阀专门从德国进口的,它也是最早收藏进国博的藏品,编号为001。

1927年4月28日,为了遏制*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张作霖不顾各方*的压力,杀害了李大钊等20多名*志士。但*主义理论却并没有被扼杀,它像星星之火燃遍了整个中国,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复兴之路”。

“血石”见证八年抗战烽火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民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

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成为第一个为抗战牺牲的高级将领。1940年5月为抗击武汉日军的进攻,在湖北省枣阳、宜昌地区进行的枣宜会战开始了。会战首先以枣阳为中心的展开。为了完成围歼日军队任务,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亲率一部深赴敌后,误入日军包围。张自忠将军率部血战到底,不幸牺牲。这次展览展出了两块被张自忠鲜血染红的“血石”。这两块暗红的石头看起来触目惊心,仿佛把观者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沙场。

八年,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迎来了胜利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黄埔路(今路)*陆军总部,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向中国投降书上签字。同时向中国*交出的,还有冈村宁次象征军权的军刀。这把染着无数中国人鲜血的军刀,也在此次展览之列。

新文物记录新中国的成长

除了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变化的新文物。

1954年4月,苏、美、英、法、中五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对于长期被孤立和包围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全面打开外交局面的好机会。周恩来总理当年出席会议时,身穿黑色大衣,头戴黑色礼帽的潇洒形象,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这顶记录着历史的礼帽,这次也在展出之列。同时展出的还有周总理在会议上的发言稿原件。曹欣欣告诉记者,为了这次展览他们还专程收集了一批新文物。山东普通农民刘元玖40多年的家庭账本就是其中之一。这二十多个账本,记录了刘元玖一家日常的收支情况。它不但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生活的变迁,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对这些记录了中国百余年来寻找“复兴之路”的展品,一位岁高龄的老观众李唯实感慨不已。他说:“我1919年生人,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近百年历史也是我的人生,看着这些展品,好像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在我年轻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中国能有今天这样富强,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党领导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25

早晨九点钟去军事博物馆参观。和料想的一样,人多得很,队伍绕了十八弯,排了半天才进去,人挤人,文物没看到几个,挤来挤去。因为料到了,所以并不是很烦,况且对那些文物本来就没有兴趣。几处模拟场景到是别致,泸定桥、雪山、草地之类的,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既然无事可做,就思考一下吧。周围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一脸虔诚的样子,尤其是那些年逾花甲的老人。这能理解,红军的精神是足以令任何一个人虔诚崇敬的,长征中体现出来的坚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我很坦诚地尊敬那些前辈。他们在死的威胁面前,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大众,是万民百姓的苦难。我相信这一点,甚至是坚信。所以我承认英雄的伟大。但我要强调的是,我所崇敬的是长征中的个体,而不是长征这个整体概念,因为在我的意识中,长征永远搀杂着两党斗争的因素,是战争的产物,是*的产物。我敬仰的是长征精神而不是长征本身。而像这种对长征的宣传我不得不有所怀疑。宣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雪山的雕塑部分有个雕像,雪堆中一具红军冻僵的尸体,伸出一只手,手中是党章和最后一笔党费,旁边有标示加以说明。我相信这种事是可能的。那时对党的信仰程度很容易导致这种事情的发生,而且那时###也确实是中国的希望,换做我也可能那么做。但今天将这样一座雕塑放在这的目的,我就不得而知也不敢妄言了。

挤了好半天才出来,出口处有几本留言簿,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那里写着自己的感言。当然也有些年轻人。老人们几乎都是颤着手写的。我凑上去,一个老人写下:“红军万岁,长征精神不朽。”心里一阵温馨。接着又一位老人写了很多话。因为许多人围着看,我只快速看到第一眼就被挤了出来。那句话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没有资格纪念长征”。我悻悻地走开,下面的话没有必要再去看了。我想,某些人通过这样的活动已经部分地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出的门来,突然眼前一亮,视线开阔起来。环视一下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激动的面孔。

我好像大梦初醒,但更多的人应该是“睡去”了,他们什么时候才能“醒过来”?

我不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26

为了迎接党的17的胜利召开,CCTV最近在播出纪录片《复兴之路》,片中详细解读了1840年以后至今中国人民的战斗与建设历史。

在第3、4集详细说到了66年到76年的文+革十年这段历史,我兴奋的看到,在这一次对这一段历史的表述中,采取了直面的态度,在片中解说词里谈到:文+革是错误的,是浩劫!由此可见,这与我们小时的历史书中简单的一段话含糊表述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党在进步,以及用更为宽大与胸怀在理解过去的事情、与迎接未来的事情。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年代,我们现在年龄在30以下的这一辈对于文-化大*是陌生的,甚至好奇的。2000年有幸来北京发展,我就刻意的研究起这一段历史,我看了国家图书馆公开的一些这方面的资料。02年住院时候结识了一个70岁的老病友,从他那也知道了一些他们理解的这10年。

我崇拜毛*的,我家里现在还供着中国计算机报L主编从韶山“请”来的*铜像。对于这10年浩劫,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是个人,不是个神,其次*是个诗人,再次*才是个*。在*战争年代,*是伟大的,他一手缔造的新中国。但是在49年以后,和平时代来了,*的治国不断的被证明偏离轨道。我理解的就像拔河,这边过了红线拉过去了,其他同志给拉回来。

但是*毕竟是个诗人,以及权利的拥有者,诗人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因此,66—76的这10年就被灌上了“文化”的头衔,我理解的是,这10年*以文化的名义与自己斗争了10年,但是在后期他自己也证明与自己斗争的失败。这个斗争中,*是肯定自己也是否定自己。

在《复兴之路》中,我还激动的看到,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而且艰难的道路,人类历史上在上世纪之初还没有哪个国家曾经遭受过像中国这样的屈辱,再看看现在社会的繁荣,中国人应该学会自豪和自信,但是不是自大。

片中解说词说到,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

可以看出一个大国从伤痕一路走来的不容易,这就像我们一个家庭一样。我小时候父亲去世,家里老屋连楼板都没,还拉了一笔看似不小的债务。后来大姐工作以后努力挣钱还债,再后来家里老屋铺上楼板,家里用上煤气灶,买来西湖牌黑白电视。到以后2姐在北京读完大学,做了白领,以及到我大学毕业以后,家里造了新房子,在北京买房子。

在中国,在我那个村子里,很多乡亲都是这样从贫穷走到小康,从物资的丰富走到精神文明的满足。一个家的复兴之路不就能勾勒出我们伟大国家的强大之路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27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