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天安门的中文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4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02

天安门坐落在中国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门始建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称为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1925年10月10日,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徵之一。1961年,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天安门原为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崇祯十七年(1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仅逗留40日便*撤出,撤退前草草登极,当晚“焚毁宫殿及九门城楼”,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
明清的皇帝们一般都在天安门颁布重要诏令,称为“金凤颁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梁思成一生致力於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坚决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他的远见不能为那时代的人理解,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 如果他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纳,北京古城会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筑博物馆,北京城的发展也可以避免现在的极度集中与拥挤。他所考察发现的许多古建筑,现在都成为当地引为自豪的文化古迹。
1949年后,天安门进行过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两次整修规模较庞大。近年有报道披露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3月7日的所谓「整修」其实是秘密将整个天安门拆除重建(1968年3月24日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小组提交《关於天安门城楼木结构构架安全检查报告》,1968年3月初北京市革委会工交城建组召集市建委、规划局、建筑设计院等其中14人组成检查小组详细检查,1968年5月开始翻修筹备。1969年10月下旬搭好脚手架木,11月下旬旧城楼拆完,1970年1月中旬做完大木安装,3月中旬扣上瓦顶及关连设施、油漆彩画,3月底以前落架清理。建设者口风极严,没有丝毫外露消息[1]),原因在於在此之前的整修未能完全解决建筑结构变形的问题以及1966年的邢台地震对建筑的影响。[2]
1988年11月中旬起,对社会公众收费开放(初期每张门券30元人民币,外国游客和港澳人士付同值代用券;现为每人15元,学生票5元)。城楼东西两边八大观礼台全部开放的话,共能容纳五、六千名游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02

百度百科对天@门有详尽介绍http://ke.baidu.com/view/239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02

天安门坐落在中国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门始建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称为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1925年10月10日,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徵之一。1961年,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天安门原为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崇祯十七年(1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仅逗留40日便*撤出,撤退前草草登极,当晚“焚毁宫殿及九门城楼”,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
明清的皇帝们一般都在天安门颁布重要诏令,称为“金凤颁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梁思成一生致力於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坚决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他的远见不能为那时代的人理解,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 如果他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纳,北京古城会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筑博物馆,北京城的发展也可以避免现在的极度集中与拥挤。他所考察发现的许多古建筑,现在都成为当地引为自豪的文化古迹。
1949年后,天安门进行过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两次整修规模较庞大。近年有报道披露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3月7日的所谓「整修」其实是秘密将整个天安门拆除重建(1968年3月24日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小组提交《关於天安门城楼木结构构架安全检查报告》,1968年3月初北京市革委会工交城建组召集市建委、规划局、建筑设计院等其中14人组成检查小组详细检查,1968年5月开始翻修筹备。1969年10月下旬搭好脚手架木,11月下旬旧城楼拆完,1970年1月中旬做完大木安装,3月中旬扣上瓦顶及关连设施、油漆彩画,3月底以前落架清理。建设者口风极严,没有丝毫外露消息[1]),原因在於在此之前的整修未能完全解决建筑结构变形的问题以及1966年的邢台地震对建筑的影响。[2]
1988年11月中旬起,对社会公众收费开放(初期每张门券30元人民币,外国游客和港澳人士付同值代用券;现为每人15元,学生票5元)。城楼东西两边八大观礼台全部开放的话,共能容纳五、六千名游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02

百度百科对天@门有详尽介绍http://ke.baidu.com/view/2394.htm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