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44
共4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9-05 12:45
1、原文:《壮士吟》
作者:贾岛,朝代:唐朝
壮士不曾悲,悲即无回期。
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泪垂。
2、诗的大意是:壮士从未悲伤过,悲伤的只是没有了归期。为什么在易水边上,没有唱歌就已经哭泣了呢?
3、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05:39
原文如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扩展资料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荆轲刺秦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05:40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05:40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05:41
可以是臻字,送荆轲到秦国,至秦即为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