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4:26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
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1997年谈到中华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时候指出: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处,近代商务印书馆搜求各时代的善本,编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44
名细如下: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内容介绍: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发展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参考资料:二十四史—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7:19
1、《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3、《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5、《晋书》
《晋书》,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6、《宋书》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7、《南齐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梁书》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9、《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
10、《魏书》
《魏书》是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该*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11、《北齐书》
《北齐书》,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12、《周书》
《周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13、《隋书》
《隋书》作者是魏征。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14、《南史》
《南史》是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延寿。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15、《北史》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16、《旧唐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17、《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18、《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19、《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它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20、《宋史》
《宋史》,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21、《辽史》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
22、《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
23、《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24、《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9:10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
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简介: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18
甚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我国现代二十四部野史的总称,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典范一词在古时是指「经」和「典」。如果说经籍用于立论,史乘则是实行左证,供给思绪。也恰是史学前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途。那末,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乘里的名句吧。
1.义感君子,利动君子。《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能够感动君子,优点能够感动君子。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朴直就会折断,极端明察就没有徒弟。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管理国度的原理,是给民以食品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能够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智慧的人在上千次思索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在上千次思索中,总会有一次播种。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分,它的啼声是悲痛的;人将要死的时分,他的话是仁慈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成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期望从混浊的泉源流出明澈的泉水,期望歪曲的形体有蜿蜒的影子,这都是不成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蒙昧?《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晓得、地晓得、我晓得、你晓得,怎样能说没人晓得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期望失掉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二十四史精髓16开平装全6册原文译文文白比较汉书三国志原版原著中国通史中华史乘故事
¥258
购置
二十四史礼盒平装4册线装16开荟要精髓正文全译正版全套文言史记三国志前后汉书隋唐金书宋
¥151.2
购置
中国史乘册本二十四史套装6册文白比较
¥165
购置
9.宜如临深渊,小心翼翼。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该当像面对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心惊肉跳,惧怕得抖动,一天比一天愈加慎重。
10.全国熙熙,皆为利来;全国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不过是在寻求名利。)全国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全国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适应品德的人才会兴盛,不服从品德的人必定沦亡。
12.农,全国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全国的基本,是苍生赖以生存的衣食滥觞。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差错,而不悔改,这才叫差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温饱至身,掉臂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气候,人们不会去等候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寒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分,不会去等候甜美的食品(狼吞虎咽);人在温饱交迫之时,也就不会思索到廉耻之心了。
15.先下手为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反击就可以礼服朋友,随后应战只会被掌握。
16.明者见危于有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风险还没构成时就可以预见到,聪慧的人在灾害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察觉。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晓得行进却不晓得前进,晓得讨取却不晓得满意,以是才会有受穷困*的差错,才会有发生后悔的不对。
18.册本之事,患人欠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册本这工具,就怕人们不去喜欢它,喜好念书并没有害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胜利与失利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久承平安定。
20.以洁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洁白白做人的质量留给后世子孙,不是很厚重的一笔财产吗?
21.扬汤止沸,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志,莫可测也,后裔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料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酷来替代残酷,与本来的紊乱同出一辙,其结果之严峻是很难猜测的,这么下去,后世子孙们将会怎样看呢?
22.居官当清廉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该当清廉公平,保持本人的操守,不要由于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掉臂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长远的一点牢*而担心,做大事的人不用顾及一些纤细杂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声东击西):会萃在一起的时分好像山丘一样不成震动,分离的时分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举动像闪电一样疾速,举措像鹰鹘一样勇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故正全国?《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本人行事都不正,怎样请求全国的人举动规矩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量;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过;放尽东海之水也没法流完罪行!(罪不容诛)
27.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以铜作镜子,能够规矩衣服和帽子;以史乘作镜子,能够晓得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能够大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风险认识,工具满了要避免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致使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智慧人舍弃优点,发扬优点,以此来获得胜利。
30.君子立品,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安身成名,虽然需求涵养的操行有很多方面,但只要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你愿意一辈子只为我一个人做饭吗?
她是富家千金,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酒店主厨,她经常去酒店吃饭,被他做的美食深深迷住。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问他:“你愿意一辈子只为我一个人做饭吗?”他憨憨的笑了,有些局促地点点头。没过多久他走进了她的家门,成为了她的私人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