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趋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5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17:56

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规模还要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等等。 上一年的财政收入规模同样对下一年的征收有一个指示作用。 在假定我国遵循 “以支定收”下,财政支出的规模决定着财政收入的规模,所以 当年的财政支出与上一年的财政支出也是该模型的外生变量。为了避免多重线性,外生变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因素, 即上一年的财政收入、 上一年的财政支出、 当年的财政支出、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内生变量为财政收入。

“以收定支”模型的变量确定财政支出是*执行职能的保证, 是对财政收入的再分配。 财政支出的规模及结构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经济面貌的发展, 所以财政支出的增长规模及其影响因素极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也在几乎同步增加。

中国财政收支水平占国民经济年产值的10%至12%左右,财政收支水平的定位于为维持国家*机构的运行,及市政民生的开支。2014年税收收入达10.38万亿元人民币(已扣除出口退税),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同比增8.8%,使小微企业受惠面进一步扩大到90%以上。
据统计,中国2014年税收收入达10.38万亿元人民币(已扣除出口退税),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同比增8.8%,使小微企业受惠面进一步扩大到90%以上。其中,广东一省首次突破一万亿元。
中国的财政收入占90%以上来自于国家税收收入和地方*的税收收入。近30多年,财政支出新增项目主要用于工资性支出和投资性建设。

2015年将稳步深化税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消费税改革,积极推动清费正税,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清理规范税收优惠*。
同时,财政支出加大了对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促进消费、保障民生等方面的税收*支持和落实力度;积极研究和认真落实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以及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珠三角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含上海自贸区)三大战略的税收措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17:56

历史上,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清末,租税成为多种捐税的统称。农民向地主交纳实物曰租,向国家交纳货币曰税。

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自战国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魏晋至隋唐的租调制(征收土地税、人头税和劳役税)、中唐至明中叶的两税法(征收资产税和土地税)、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征收土地税)。

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权力和法律规定,由*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