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4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9:01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a到处。
b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
3、作为,当作。
4、是。
5、以为,认为。
6、被。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
9、装作。
10、给,替。
11、对,向。
12.因为。
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哪里,怎么。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相当于“之”。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
2、依照,根据。
3、依靠,凭借。
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因为。
7、缘由,机缘。
8、沿袭。
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
2.在。
3.与,跟,同。
4.到。
5.从,自。
6.在......方面。
7.比。
8.被。
9.受。
10.向。
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
2.那么,就。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
6.原来是。
7.同“辄”,总是,常常。
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
2、的。
3、往,到......去。
4、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我。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性。
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9:02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出处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
文言实词
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现在 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