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4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52
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也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新课程中的习惯篇也体现了以下教育教学观:素质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小语姓小”观。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之树上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陈鹤琴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而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的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如果学会运作潜意识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使其主体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点点滴滴的好习惯将会改变人的一生! 首先、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教师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学习上。另外,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显得格外重要,千叮万嘱学生是会厌烦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如要让学生安静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快坐好”;需要提示时,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如,“小小耳朵——认真听,小小眼睛——仔细看,小小头脑——仔细想,小小双手——学会做”,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有时用眼神暗示,手势暗示等能起很好的作用。此外,有的老师还总结了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如,“宽容的策略,转移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等。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一、书写规范、二、格式正确、三、正确率高、四、按时完成。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印上红旗或小红花,开展一日无错题活动。经常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为了明确要求,可制订养成教育内容序列,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开始,随时都要给予指导。另外,从学生的作文和日常接触中,如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就要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接递东西,如何说话。低段的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培养习惯必须具体指导。教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当好。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多重角色的职业。是演员,又是服务员;是长辈,又是朋友;是学生,又是老师。然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像。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的作用,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很不容易,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老师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尽管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但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 第四、榜样示范:首先,教师树立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儒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低段小学生,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其模仿能力相当惊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其次,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尤为重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五、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只要求没检查,就跟没说一样。因此检查评比工作必须坚持下去,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纪律、卫生、文明行为、学习用具、三带等情况每日与家长,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开展“争星”评比活动,评出纪律标兵、文明礼貌标兵、劳动小能手……工作虽然琐碎但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但是检查评比终究是外力,养成好行为习惯必须靠内因,为此把检查评比必须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对照评价,这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自我评价,它是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行为的强大动力。 第六、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写姿、坐姿,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笔者认为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习惯培养具有性,我们必须要耐下心来,不怕麻烦,时时讲,处处讲。以情促行,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习惯成自然的。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反复训练对低段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但是,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因此他们会受益终身。训练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中心环节,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第七、科学地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小朋友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刚入学的孩子,给一些物质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等是可以的,但不要太频繁,以免弄得教师手忙脚乱。我们提倡课堂评价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口头评价,简单易行,也能取得实效,如“这个同学很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他不重复别人的意见”。“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很动脑筋。”“这组同学讨论的很热烈,合作得很好,希望其它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评价要真诚,对回答有错误的同学,应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修正自己的错误。 第八、校内外合轨并行: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社会,拧成一股绳”。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最后、老师要换位思考,体谅学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养成也有个过程。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现有水平有时真得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期望的水平,过分的强压和管束也许会达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不管是鼓励多了还是严厉多了,孩子都会疲了,所以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把好这个度,引导孩子自觉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有些地方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时孩子更需要得是安慰,现在的孩子通过家庭环境、各方面信息返回到他大脑中的事情太多了,别看年龄小,想法倒挺多,触到他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不同孩子不同对待。 总之,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培养中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53
一般来说,两个星期可以初见成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52
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也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新课程中的习惯篇也体现了以下教育教学观:素质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小语姓小”观。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之树上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陈鹤琴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而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的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如果学会运作潜意识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使其主体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点点滴滴的好习惯将会改变人的一生! 首先、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教师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学习上。另外,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显得格外重要,千叮万嘱学生是会厌烦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如要让学生安静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快坐好”;需要提示时,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如,“小小耳朵——认真听,小小眼睛——仔细看,小小头脑——仔细想,小小双手——学会做”,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有时用眼神暗示,手势暗示等能起很好的作用。此外,有的老师还总结了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如,“宽容的策略,转移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等。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一、书写规范、二、格式正确、三、正确率高、四、按时完成。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印上红旗或小红花,开展一日无错题活动。经常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为了明确要求,可制订养成教育内容序列,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开始,随时都要给予指导。另外,从学生的作文和日常接触中,如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就要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接递东西,如何说话。低段的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培养习惯必须具体指导。教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当好。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多重角色的职业。是演员,又是服务员;是长辈,又是朋友;是学生,又是老师。然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像。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的作用,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很不容易,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老师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尽管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但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 第四、榜样示范:首先,教师树立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儒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低段小学生,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其模仿能力相当惊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其次,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尤为重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五、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只要求没检查,就跟没说一样。因此检查评比工作必须坚持下去,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纪律、卫生、文明行为、学习用具、三带等情况每日与家长,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开展“争星”评比活动,评出纪律标兵、文明礼貌标兵、劳动小能手……工作虽然琐碎但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但是检查评比终究是外力,养成好行为习惯必须靠内因,为此把检查评比必须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对照评价,这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自我评价,它是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行为的强大动力。 第六、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写姿、坐姿,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笔者认为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习惯培养具有性,我们必须要耐下心来,不怕麻烦,时时讲,处处讲。以情促行,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习惯成自然的。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反复训练对低段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但是,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因此他们会受益终身。训练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中心环节,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第七、科学地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小朋友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刚入学的孩子,给一些物质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等是可以的,但不要太频繁,以免弄得教师手忙脚乱。我们提倡课堂评价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口头评价,简单易行,也能取得实效,如“这个同学很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他不重复别人的意见”。“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很动脑筋。”“这组同学讨论的很热烈,合作得很好,希望其它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评价要真诚,对回答有错误的同学,应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修正自己的错误。 第八、校内外合轨并行: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社会,拧成一股绳”。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最后、老师要换位思考,体谅学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养成也有个过程。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现有水平有时真得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期望的水平,过分的强压和管束也许会达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不管是鼓励多了还是严厉多了,孩子都会疲了,所以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把好这个度,引导孩子自觉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有些地方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时孩子更需要得是安慰,现在的孩子通过家庭环境、各方面信息返回到他大脑中的事情太多了,别看年龄小,想法倒挺多,触到他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不同孩子不同对待。 总之,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培养中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53
一般来说,两个星期可以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