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中的《综合素质》阅读理解怎么复习?有技巧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18

你好!
阅读理解提问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重要概念(词语)、句子的含义
首先,在拿到一篇材料题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审题,审清题干后,再带入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答案。针对此类问题就需要提炼材料中相关要点,确定其所在位置,再联系其上下文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出正确答案。如:××词\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像这种问题可以先在材料中确定这个词\句子所处的位置,再联系其上下文基本是可以确定答案的。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针对此类题,需要通读全文才能提炼出来,所以一般会放在第二问(10分),如:文章是如何写......的?这时,就要理清文章结构与思路的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落说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精要之处,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如:文章阐述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像这种考中心思想或作者的主要观点的问题,一般在文章中是比较好找的,特别是议论文,大多都在首段或尾段。
更多教招、教资考试技巧尽在国培教师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19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一)分析结构的目标 目标主要有两点:

1.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旬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

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

一般来说,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表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二)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从阅读,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1.获取信息的途径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材料总是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2.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3.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

(1)提取信息要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这是从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三)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与归纳

1.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会表达一定的观点。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2.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章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2)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19

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师资*科目一——综合素质里14分的题,做好了这一题会给增加很大的砝码。在这里江老师给同学们一些解答这题的技巧,希望能在考场上发挥作用,考出好分数。
阅读理解能力,顾名思义即通过文段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历年真题得出这类的出题类型大致包括: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的重要概念
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与文段的整体内容或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的概念。对于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是理解整个文段内容的基础。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写作对象、与文章主旨相关的概念、具有深层意义的概念、反映具体语境的概念。所以,对于这类理解概念的题目答案里面最主要一点是“重要概念”在文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含义
所谓“重要句子”,指的是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体现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深层含义的句子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实质:一是将使用修辞手法形象化了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因此,在答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时,包括①这句话的具体化的解释②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地位、意义③总结这“重要句子”所反映文章的主旨。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所以同学们拿到材料时看完题目,就看看文章的首尾句,首尾句没有找到中心观点的话,那就找出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标志性词语,然后归纳出作者的意图、观点。
最后,做阅读理解题需要紧扣材料,学会联系上下文、联想文段背景、把握标点提示,圈点勾画文章中能作为答案的词、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20

根据试卷上作文给出的题目去写,规定字数是800字,写够字数基本上就能过。好好看书。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题目类型:
1.
综合素质在整个教师资格证中属于公共科目,中小幼考试都涉及到。同时,知识面涉及范围较广,也是广大学员比较头疼的科目。很多学员都是差几分没有过,今天对这个学科进行简短的解析,希望能给学员一个参考。
2.
综合素质一共有29题单项选择题,一题两分,五十八分。两题材料分析和一题阅读理解,一题十四分,共五十二分。最后,一个作文五十分。在这里,最容易拿分和失分的就是作文,首先,大家要知道,这个作文一般要求大家写成教育类的文章,文体最好是议论文,这样的文体和立意出发点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分的。其次,文体结构的完整性,语言和卷面也是扣分的一大点。我们多习惯于电脑写作,动手写作的一个大麻烦是同学们很多字词忘记了字形等。
3.
材料题,其中第一题和第二题一定考得是三观和职业道德。答题最好使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考点加上材料分析,进行一条条的排列答题,进而使答题思路非常清晰的展现给阅卷老师。阅读理解经常是以考文章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意思,多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尽量多往深处想一想。
4.
十九题的单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文化素养、逻辑推理和计算机,是拿分痛苦和快乐并存的环节。因为有一定的题量是送分的,涉及到职业理念和道德,非常简单。但是由于文化素养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所以大家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一般都是从17到25题进行的考察。教法也是如此,但是相对涉及到的知识点少一些,大家多看看一些重要的法条,比如《教师法》三十七条这类的。
5.
以上就是对综合素质涉及到的题型进行的简短分析,大家备考之前做一个小小的了解,进而在备考过程中有所侧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