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哲理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1:42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2-05 05:40

1、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

2、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将卫元君迁至野王(今河南泌阳),成为秦的附庸。

3、荆轲于是到四方游历,结识了许多豪杰志士。在榆次,他与盖聂讨论剑法,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他就扬长而去。

4、在邯郸,他与鲁句践弈棋,争棋路,鲁句践对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计较。

5、荆轲喜好喝酒,整天与狗屠夫、高渐离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他和着乐声唱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2:07

失手成千古恨!所以我们无论做点什么也要谋定而后动,不然就成了千古恨,那就得不尝失啊.古话说得好三思而后行,就是这个意思了,可见在以前有多少的人受到了这个挫折,不然是说不出这么深切感语啊.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2:08

我认为<<荆轲刺秦王>>最主要的是说明重信守义。你想想,太子丹用重金给付报酬,叫荆轲刺杀秦王。而当太子丹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其实明白时机并未成熟。但是“无功不受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侠义驱使了他知道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行刺。为了不被人唾弃只有硬着头皮将自己的性命来偿还这个诺言。其实什么秦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导演为了这个故事而做的幕布。从艺术的角度说,这也是必须的,你想想,真正地在太平盛世的年代难道有人去刺杀*首脑吗?但是我并不崇尚荆轲的这种精神,因为这叫愚忠。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刺杀秦王),但是在明知道去就会失败的情况下行事这就是错误的,还连累了太子丹。如果你是太子丹的话,你会怎么想。我们不能因为荆轲帅气的外表、勇敢的精神而为之倾倒。事情要一分为二,不能一叶障目。但是守信的这个道理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我的言论能对你有所帮助,能够使你正确的看待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2:08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荆轲刺秦王。荆轲的勇敢精神,也表演出秦王当时时代不得人心,虽然最后荆轲行刺失败,只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很多事不能实行而制,不一定是努力过后就一定有结果,但是必须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信心,才会加大事情的成功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2:09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失手成千古恨!所以我们无论做点什么也要谋定而后动,不然就成了千古恨,那就得不尝失啊.古话说得好三思而后行,就是这个意思了,可见在以前有多少的人受到了这个挫折,不然是说不出这么深切感语啊.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凡事小心啊,就如我现在所说的这个也是经过我三思才说的啊,呵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2:09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荆轲刺秦王。荆轲的勇敢精神,也表演出秦王当时时代不得人心,虽然最后荆轲行刺失败,只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很多事不能实行而制,不一定是努力过后就一定有结果,但是必须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信心,才会加大事情的成功率。

2。从荆轲刺秦王的目的及其历史影响看,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荆轲刺秦王,一方面正如他所反复申述的,是为了“报太子”的个人恩遇,这是消极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抗暴秦入侵,保卫燕国。诚然,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