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25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26 07:03
1、传言一:模仿孟姜女的三寸金莲。据说,早先的粽子没有固定的形状,而现在我们通常见到的三角形粽子,好像缠足女人的三寸金莲。明间传说,这便是孟姜女的凄苦杰作。
2、传言二:祭祀以角为贵,粽子制成角形出于祭祀中的动物崇拜。一说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是一种包含着特定内容的吉祥物。粽子的祭祀功能即来自于外形上的角。
3、传言三:粽子制成角形,鱼虾蟹鳖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相传,屈原因愤世不平怒而投江后,沿岸的贫民百姓为了救他,纷纷向江中用大米包成带角的粽子。为了纪念屈原使得粽子不被鱼虾蟹鳖吃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21:29
各地的形状略有不同,如果见过家里老祖母们包的话,大概可以理解成这样:
1:用少量的材料就可以做.各地包的材料不太一样,但基本都是植物的叶子,叶宽而长韧,但毕竟是叶子,宽度有限。三角形包法只用1叶或2叶就能包成,而长方形大概就要的3、4片了把。
2:形状比较合理。三角的粽子四个面都能用到完整的叶片,不需要多余的弯折,如果方的,那么任何一个面要与其他面衔接而不使米饭漏出来都需要把叶子折起来内扣,叶子在顺着植物纤维方向有韧性,但垂直向上是很容易撤破的,简单的说,简单地包方粽子是包不住的。
3:包法简便,而且形状小点的话,容易煮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21:30
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被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