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03:53
七月半鬼节,是民间的叫法,其实在道教中一般叫做中元节,而在佛教中之称之为盂兰盆节,在儒家的经典文化中,又称之为“祭如在”。所以七月半是一个儒家道家佛家和俗家共同构成的一个节日。与传统的清明节、除夕和重阳节等一起作为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节。
七月半鬼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祖先崇拜以及相关祭祀活动。因为在民间,七月半是民间秋天庆贺丰收,祭祀土地的时候。农民要在稻米收割之后,必须用新米来祭祀祖先,告诉祖先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好让祖先们安心。这是最早的由来,大概出现于夏商周时代。但是,当时秋祭的时间还没完全固定下来。
后来在东晋末年的时候,道教开始兴盛。道教中有三官三元说,分别是5月15、7月15和10月15,与之对应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诞辰。而七月半正是地官的诞辰之日,一定要进行祭祀,以祈求地官赦罪,请求阴曹地府,将拘押的全部鬼魂放入阳间夜游,有点类似放风一样。这些鬼魂中有子孙后代的,可以回家去团圆。如果子孙后代死绝,也可以在人间夜游,享受别人的祭祀香火。所以,在道教中,七月半又叫做“中元节”。
在佛教中,七月半称之为“盂兰盆节”。这个节日最初并不是和民间鬼节一样,而是有其独特的意义。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而在南北朝时期,“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后就演变成了盂兰盆会。不过在佛教中的七月是一个欢喜月,并不是鬼节。但是梵文盂兰盆原本意思是解救地狱受苦的鬼魂,在经过唐宋时期与民间鬼节的不断融合,最后这个7月15的习俗开始混用,三俗合一,逐渐演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万物皆有灵。所以在七月半祭祀祖先的时候,善良的人们也不忘为那些游荡在外的孤魂野鬼,烧去一点香火,单独为他们祭祀一番,后来就逐渐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实际上,在民间的传统中,从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选择七月十五来进行祭祀是道教、佛教和俗家最终结合的结果。现在民间七月半鬼节,大多以祭祀祖先为主,与清明、除夕等传统节日祭祀祖先的习俗大致相同。但区别在于,七月半要剪鬼衣、折纸等,而且很多地方祭祀祖先不在家里,而是在门口的稻床上,或者十字路口,而且还要点燃纸灯火把,照亮祖先回家的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03:53
马上就要到七月半了,在民间传统的习俗中,七月半又称作鬼节或者叫中元节。在我们老家的传统中,每到七月半的晚上都会用彩纸裁剪成各种衣物,长衫大褂、衬衣寸裤,无一不足,烧给过世的亲人。
实际上,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统,而鬼节的来历也非常久远。今天止茶君就跟大家来简单聊一聊,七月半鬼节的由来。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七月半鬼节,是民间的叫法,其实在道教中一般叫做中元节,而在佛教中之称之为盂兰盆节,在儒家的经典文化中,又称之为“祭如在”。所以七月半是一个儒家道家佛家和俗家共同构成的一个节日。与传统的清明节、除夕和重阳节等一起作为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节。
七月半鬼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祖先崇拜以及相关祭祀活动。因为在民间,七月半是民间秋天庆贺丰收,祭祀土地的时候。农民要在稻米收割之后,必须用新米来祭祀祖先,告诉祖先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好让祖先们安心。这是最早的由来,大概出现于夏商周时代。但是,当时秋祭的时间还没完全固定下来。
后来在东晋末年的时候,道教开始兴盛。道教中有三官三元说,分别是5月15、7月15和10月15,与之对应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诞辰。而七月半正是地官的诞辰之日,一定要进行祭祀,以祈求地官赦罪,请求阴曹地府,将拘押的全部鬼魂放入阳间夜游,有点类似放风一样。这些鬼魂中有子孙后代的,可以回家去团圆。如果子孙后代死绝,也可以在人间夜游,享受别人的祭祀香火。所以,在道教中,七月半又叫做“中元节”。
在佛教中,七月半称之为“盂兰盆节”。这个节日最初并不是和民间鬼节一样,而是有其独特的意义。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而在南北朝时期,“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后就演变成了盂兰盆会。不过在佛教中的七月是一个欢喜月,并不是鬼节。但是梵文盂兰盆原本意思是解救地狱受苦的鬼魂,在经过唐宋时期与民间鬼节的不断融合,最后这个7月15的习俗开始混用,三俗合一,逐渐演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万物皆有灵。所以在七月半祭祀祖先的时候,善良的人们也不忘为那些游荡在外的孤魂野鬼,烧去一点香火,单独为他们祭祀一番,后来就逐渐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实际上,在民间的传统中,从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选择七月十五来进行祭祀是道教、佛教和俗家最终结合的结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03:54
寒衣节
年年今日雨淅淅,故里魂归未有期。
且奉亲恩三碗酒,更裁夜梦作寒衣。
今天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节日。
可能大家对这个节日不太了解,也不清楚有什么习俗,那么换个叫法就明白了。寒衣节又叫「祭祖节」,也有人称之为「冥阴节」「鬼头日」,听着就有股阴森森的感觉。
说白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鬼节」。
鬼节有4个!不止是烧纸求保佑!
中国传统有四大鬼节,现在只有清明节、中元节广为人知,而上巳节、寒衣节却知者寥寥。
其实,古人设立的这四个祭祀节日,都有着各自的含义,缺一不可。
上巳节
为亲人招魂,古人认为人的魂魄也随着四季成长凋零,所以在初春万物萌发的时候招魂。
清明节
侧重扫墓,是打扫、修缮去世亲人的阴宅。
中元节
地府放假,阴阳融通,人们可以彼此交流,加上正值秋收,人们为先辈供奉新米,让他们品尝。
寒衣节
天气转冷,为去世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服。
你看,衣食住行,几乎面面俱到。古人们完全是拿逝去的亲人当成活人在对待,弟子规说「事死者,如事生」,正是此意。
在古人看来,生死不过是换了换住的地方,其实没什么区别。已经逝去的亲人和我们没啥两样,我们需要用同样的关怀来对待他们。
如今,祭祀就只剩下烧纸了,而且烧的时候还得念叨:平安健康,学业有成,升官发财……敬畏思念的意味少了,几乎都是求保佑。
老辈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对祖先神明应当存着敬畏之心。心头有敬畏,就不会肆意妄为,无恶不作。懂得敬畏,我们才能善待别人,约束自己。
而对先人的祭祀和缅怀,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超能力,而是让活着的人,知道自家的历史自己的来处,自己是有根的,心里才踏实。
通过祭祀的仪式,感受家风的传承,心怀感恩和敬畏,感恩才会懂得爱与被爱,敬畏才能有原则有底气,这才是「鬼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03:54
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03:55
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便将每年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教的先驱者。“鬼节”比万圣节早一天。主要的活动又在晚上,于是“鬼节”就逐步演变成了万圣节前夕,两者也就合二为一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节日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
中国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有关于鬼节的世界,鬼节在西方和中国都是有的,中国的鬼节是中元节,西方的鬼节是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