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8:1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18:39
潮汕风俗:清明“挂纸”祭先人有何历史渊源?这点是有很多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跟民族融合也有直接的关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请大家参考:
一、寒食节和潮汕风俗:清明“挂纸”挂钩:
潮汕风俗清明挂纸,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相互结合,在中国上古的时候,就出现了寒食节,这一天人们要吃冷食品,而不能吃熟食,这个节日最早的机载应该是在商朝的时候就出现了,而且人们会在这一天开始祭祀神明,这时候通常会有一些符纸出现,上面有些咒语。后来随着南北大融合,潮汕就开始使用这种祭祀的方法,一直沿袭到今天为止。这里面就是南北各个地区的文化结合,这点大家要注意。
二、潮汕风俗清明挂纸是本地早期的祭祀的逐渐改变:
潮汕风俗清明挂纸是很早时候就存在的,其实在中国大江南北融合之前,潮汕就有祭祀的一些讲究,只不过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全面。当时潮汕地区主要是一些原始的祭祀,其中会将一些祭祀品挂起来,显示对神明和先祖的尊重。之后随着纸张发明,人们开始改变以往的祭祀办法,逐渐转化为纸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中国的文化是逐渐传承和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做出调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五十多个民族,能够和睦相处的原因。潮汕风俗清明挂纸就是一个例子,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深厚底蕴的显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18:39
挂纸的由来,据说是始于古代的寒食禁烟火,清明在寒食节期间,故不敢焚化纸钱而挂在墓上。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常在春秋两季,春祭往往于立春之后至元宵期间,同样,清明亦是客家人重要的祭祀节日。
客家人对扫墓有不同的叫法,如:挂纸、酾地和打醮墓。其中"挂纸"说法比较通俗、流行,挂纸方式最具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客家人的扫墓习俗。客家人为祖上建造之墓多为交椅状的地堂式墓,俗称为"地"。挂纸时,先修整墓场,铲除杂草,清刷墓碑,然后用石块将小张*草纸(俗称小脚)绕着半月形的墓周压紧划界,一共十二张,俗称十二敬神,有闰月的年份则需加多一敬,代表年了年祭。然后,将一叠*草纸滴以公鸡血,放置于墓头,用石块压紧,部分悬空而成挂状,故称为"挂纸"。
据说,祭祀时,墓门已开,祖通过墓场与祭者有交流,以雄鸡血滴纸和用敬纸划界,是为避外鬼入侵,客家民俗中,雄鸡血用于驱鬼压邪,巫婆、觋公及江湖术士更是以雄鸡血来画符驱鬼。随着时代变迁,繁俗趋简,鸡血滴纸方式现已少见,多以红纸替代鸡血,以大张金、银纸代替*草纸,作为墓头挂纸。祭祀时,墓碑前要供奉茶、酒,地堂湖里要摆放三牲、糕点、糖果以及纸钱等祭品。祭者持香躬拜(俗称唱喏),随后上香烧纸钱,临走时燃放鞭炮,鞭炮"啪啪啪",响得越久就昭示后人越发达,前程更远大。
祭中,长辈会讲述先祖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讲述先祖与邻里乡亲互相帮助的事迹,教导后辈们应缅怀先祖的恩德,同时,让后辈从墓碑镌刻中认识自已的辈分与源流,激励后辈奋发向上,光宗耀祖。
以上是二次葬之墓的挂纸方式,而对于先人之坟或已捡金而未安葬的金埕(或称"金罂"),其祭祀方式亦有不同,必须以"请"的方式进行家祭。"请"时,坟头或金埕上亦压挂*草纸,祭者须念"请"并上香,再将其中一支燃着的香火带回神龛进行家祭。
客家话"纸"与"祖"同音,挂纸寓意"挂祖",言语之白,直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祭祀毕,人虽离场,但墓纸仍挂,风在吹,纸在飘,挂纸尽显子孙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18:40
此类风俗各地都差不多,北方是清明必须添坟,也就是向坟上添土,然后刨一块大土块,放在坟子的尖顶上,土块下面压上一摞烧纸。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宣告,家族后继有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18:40
我们江西九江也有此风俗,老人说:不望节不望年,只盼清明重阳挂张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18:41
清明节清祭祀祖先,挂纸也是为了能够有一个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