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说上课时也听得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9:06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8:59

先理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课堂上听讲时,你的思维是这样的

说明:从A到B,代表我们解题时的思考路径、思维过程。

在老师讲课,我们在听讲时,我们的思维路径是单一的,基本上不用费脑子想。比如说老师在讲一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方程中存在含分母的项,第一步要去分母,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若分子是多项式,每一项都要兼顾到。

这一步我们能听懂、看懂吗?我们当然听懂了,因为我们知道什么是去分母。第二步要去括号,应用去括号法则,听懂了吗?我们也听懂了,因为我们刚学过去括号法则。。。就这样,这道题讲完了。每一步我们都听得懂呀,完全没问题,所以我们以为自己都是懂的。

2、当做题时,你的思维是这样的

将上面两种情况一对比,你就明白其中的差别了。老师讲课时,只讲当下那条正确的主路。而我们自己解题时,每一步的操作都没有了领路人,大脑中却会面临复杂决策,第一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要靠自己去做判断和执行。

当你缺乏或不熟悉完整的逻辑链条, 就导致了最终题目不会做。

所以说,上课听懂了,只能证明是你能够理解并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表达,老师的还是老师的,暂时还不是你的。

那如何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为己所用呢?

实际上,从上课时的知识讲解、例题分析、再到做题,有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听懂是第一步,记住是第二步,第三步才是去运用,也就是做题,如果没有第二步,第三步一定会走得摇摇欲坠。

1.听懂只是第一步

听懂了,只能说明讲给你听的人会,而且语言表达力还不错。此时在你的脑海里,知识是离散的,尚如孤岛一般没有什么关联。

想要让自己学会,就要调动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地思考。不去这样思考,单纯地指望别人把他的理解说一遍,自己就能“会”,是不切实际的。

2.记住是第二步

打好基础!打好基础!打好基础!重要的事情要讲三遍!

课本上的定义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必须掌握的学习工具;课本上的例题,是教你携带着这些工具,如何从A走到B的一个过程示范。

怎么检测自己的掌握程度呢?

将课本合上,打开自己的笔记本,自己可以描述清楚我们今天课堂上学了什么吗?课本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可以干脆利落地做出吗?如果让你做个小老师,你可以给爸妈、同桌,条理清楚地一步步把自己和他人讲明白吗?

3.在练习(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记住这些知识并不难,其实更大的工作量是知道什么时候用哪个。磨刀不误“做题”功,更要在做题中磨砺刀锋!

解决问题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经过若干题目的练习过后,你留下的并非具体解法本身,而是一种“想法”,这种想法可能是一个思想,一个方向,让你知道:①该知识点会以何种形式考查?②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比如说: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你可以构造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也可以考虑证明这两条线段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腰来协助得出结论。

这里,有几种方法来帮助你形成“想法”:

①简单置换:在孩子刚刚学习应用题的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对调。举个简单的例子,题目是:道路两旁种树,一边种5棵,总共需要几棵树?置换之后就变成了:道路两旁种树,总共有十棵树,平均每边要种几棵?这时,刚刚在学习乘法的小学生,立刻就领悟了除法的核心原理。

②概念深度辨析:此处直接举化学上的例子,比如电解质的定义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看待定义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词汇都弄明白,不仅仅是知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还要能联想到它会怎么出题,就电解质的定义:水溶液(难溶于水的东西是不是电解质?)、熔融状态(什么是熔融状态,它和水溶液有什么区别?)、导电(怎样才算导电,它的微观表现是什么?)、化合物(那些能导电却又不是化合物的物质)这几个关键词都是常考点,括号里面是看到这几个词汇会想到的考查形式。

总而言之,学习不是老师或者学生单独一个人的事,用句俗话讲就是首先“师傅领进门”,还有“修行在个人”,老师同学们家长们一起加油啦,与君共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8:59

帮着孩子讲讲解题的方法,可能是孩子对解题的方法掌握太少,另外让孩子多做的练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9:00

那就是没听懂,给点耐心慢慢教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