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八景是哪八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8:16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20

  根据清乾隆年间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这八景分别为——

  海天旭日旧时上海的海滨

  黄浦秋涛黄浦江上观赏两岸景色

  龙华晚钟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的龙华寺

  吴淞烟雨吴淞口地区

  石梁夜月小东门外陆家石桥

  野渡蒹葭苏州河野外

  凤楼远眺新开河古城公园

  江皋霁雪古城墙大境阁所在地

  这些文绉绉的景观名折射出旧时沪人讲求自然风雅的赏景视角。这老上海八景如今却只剩下龙华晚钟一处了。不过,老南市的上海老饭店却存着完整的老八景图。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景观,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上海地区,同样也不例外。早在19年2月,《上海滩》杂志社就曾在刊物上登出启事,发动市民点选自己心目中的景观,并在众人推举的百余处景点中又初选出35处候选景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沪上的宗教活动场所,如天主教圣堂所在地佘山、徐家汇主教座堂;佛教的龙华、玉佛、静安等沪上三大名刹;道教的白云观;*教的松江元代清真寺、小桃园清真寺等,都榜上有名。倘若再将那些带有宗教意味的去处,如青浦朱家角放生桥、南翔寺砖塔、天马山护珠塔、嘉定孔庙、南市文庙等也计算在内,则真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两年之后,在类似的评选中,评出得票最多的12处景点为外滩、豫园、淀山湖大观园、玉佛寺、龙华寺塔及龙华烈士陵园、古猗园、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商城、南京路、松郡九峰、上海植物园、吴淞口、大小金山。有关的宗教去处却只占到其中的六分之一。而这12处新上海景观中,不少是在近现代历史中形成的,如外滩、植物园、南京路、烈士陵园、大观园等,甚至还有当时甫告落成的上海商城。它们在候选景点中的得票率高,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国人的宗教意识普遍淡薄,才会使那些宗教景观纷纷落榜;二是市民的审美情趣及外出“白相”(沪语游玩之意)的去处,已和古代的沪*不相同,楼台亭阁、登高远眺和观花赏月等雅兴,早被全家外出野餐、逛店购物或在硬件设备措施一流的娱乐场所看进口大片等时尚所取代。这也是当时簇新的上海商城和享有“中华第一街”美号的南京路会受到市民如此青睐的重要原因。

  若追溯历史上的上海地区景观,实在是不胜枚举,北宋时华亭县有所谓的“华亭十咏”,为北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任华亭知县的唐询所作,当时十景分别是南朝顾野王曾寓居过的亭林湖、杭州湾大金山北的寒穴、吴王猎场(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出生于此,其后代在此游猎,又称陆机茸)、柘湖(今奉贤柘林为其遗址)、秦始皇驰道、位于松江城西的陆瑁(陆逊之弟)养鱼池、华亭谷、陆机宅、昆山、三女冈等,唐询的“十咏”还得到北宋另两个名气更大的文人王安石和梅尧臣的唱和,为此“十景”增辉许多。至南宋时,辖境包括今天市区大部分和7个县的华亭县,更有人作百景之咏,作者为许尚,今存84首,可见其时景物之盛。各县镇还有自己的特色景观,如南翔八景、松江十景、七宝镇的“七宝”等等,其实都是当地的历史古迹。

  明朝又有所谓“沪城八景”之说,首见于官修的万历《上海县志》,根据清朝乾隆年间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这八景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上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变化,城市的面貌也早已非复旧时模样,喜欢怀旧的人把手中的摄影机、照相机对准的是那些行将消失的旧屋老房子或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景观,至于昔日文人津津乐道的“沪城八景”,更多只是载见于泛黄的古籍,不再为今人所提及。原因在于它们折射的是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习俗,只属于古代沪城民众特有的文化欣赏视角,与今人的生活节奏、环境、习性和释放宣泄情感的方式等,都大相径庭。当然,随着“回归自然”的理念又重新时髦起来,亦有依循旧俗的。我们且来看看“沪城八景”的实际内容:

  “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海塘边观看日出。“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近些年来已有旅行社组团,让市民去那因陆地向东延伸而形成的南汇芦潮港,专门观赏旭日初升于东海的美景。笔者就因单位组织职工和子女共度儿童节的活动,在 1998年6月1日的凌晨,与儿子一起在该处得享眼福。

  “黄浦秋涛”本指沪人在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的传统习俗,“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虽没有浙江海宁观潮那般壮观,想来也颇具观赏性,否则不会留下如此佳话。如今陆家嘴早已成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域,黄浦江两岸高楼耸立,狭仄的江面船舶密集,哪里还有半点波涛汹涌的气势,只有每天载着千百游客的游艇在波平浪静的黄浦江上游弋,让绝大多数是来自外地的游人巡览浦江两岸建筑而已,该旅游项目美其名曰“浦江一日游”,但本地居民鲜有光顾者,因为每天来往两岸的摆渡轮,同样可让人们将岸边的风光尽收眼底。

  至于“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和“石梁夜月”等景观,有的因自然环境变换而不复存在,有的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除。如污染严重的吴凇江(俗称苏州河),在近代上海人心目中已成黑臭浜的同义词,原来的烟雨朦胧荡然无存,还是从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市府开始着手治理苏州河的黑臭现象,两岸柳枝婆娑,河面重新泛绿的景况,才让人能稍稍体会古人笔下“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那泊吴淞”的意境。

  “野渡蒹葭”本来只是描述浦南一带莲径苇塘、遍地蒹葭和石桥野渡的溪舍渔庄景象,这种宛如图画,充满诗意的农家生活,在以往的上海郊县俯拾皆是,所谓“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可在乡镇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乡村中,已很难再觅到这样的天然野趣。更有甚者,有的乡间竟然还充斥着一些生产伪劣冒牌产品的小工厂或作坊,从而沦为工业污染严重的受害地!

  另如小东门外的陆家桥(明代正德年间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又名学士桥),由于在填没方浜筑路时,该大石桥被拆,致使“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的景况不可能重现于今世。上海的妇女向有“走三桥”之习俗,在“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的中秋夜携伴同行,须到三座桥上赏月,还要看水中月穿桥洞,其中学士桥是不可或缺之处,这才逐渐形成“石梁夜月”之佳景,此种悠乎悠哉的闲适意境和传统习俗相融共合的场面,已非驾驶小车穿梭于现代高架桥之间的今人所能想象,也许只可从古装戏中去欣赏那种踱步于青石板桥或抬头赏秋月的扮相了。

  “凤楼远眺”亦属同样情况。沪地民众旧有重阳登高之俗,在“题糕醉菊酒新刍”的日子里,“携朋共有龙山兴,海邑龙山是凤楼”。现已荡然无存的丹凤楼,原在小东门外供奉天后的顺济庙内,明嘉靖年间筑城墙后,此楼被移至城头万军台上,在尚无高楼广宇遮蔽人们视野的当时,丹凤楼本身所具有的一定高度,显然成了重阳节里上海人的首选去处。每年端午节时,黄浦江上举办龙舟大赛,丹凤楼自然也是最佳的观赏之地。清季上海贡生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中称:“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丹凤楼在*拆城风兴起之时,遭到同样的厄运。其旧址上建有大楼,楼旁的马路就叫丹凤路。前些年,丹凤路一带的居民,曾一度伸着脖子等盼着拆迁那鳞次栉比的老式石库门旧屋,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段已经变化为城市绿地,恐怕很少有人会相信,当年这里居然还是赫赫有名的沪上景观哩。

  与上述景观相比,“江皋霁雪”和“龙华晚钟”两景所在地总算硕果仅存,前者指*初期拆城墙时仍被保留的大境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葺,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扩建为三层杰阁,底层倚城墙,二、三层在城楼上。后有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陈銮为东首新建石坊题“大千胜境”额,遂有“大境”之称。由于城外是空旷田野,遇冬日雪至,放眼望去,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从李行南的竹枝词中反映的习俗来看,上海人也喜欢登此处城楼,持螯饮热酒,邀友共赏雪,能够列为 “沪城八景”之一,足见当年“江皋霁雪”的景况之盛。尽管大境阁一隅尚残存于今日上海城区,市府还有意拨款修复,而“大境”的名称,从同名的市级重点中学上,也还能让老上海依稀感到几分熟悉和亲切,该学校“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教育战线上栽培大量人才的卓越成就,亦曾在沪上传为佳话。但“江皋霁雪”这一意境悠雅,更多地带有文人闲云野鹤况味的习俗,却因再无白雪蔽野可言,而永久地从人间蒸发了。

  后者所发生之地,即沪上天台宗名刹龙华寺,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左右皆有庙会,因此引来远近各地的大量香客。所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来自梵宫的晨钟暮鼓之声,传到朝至夜归、载满善男信女的船上,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龙华庙会至今犹存,千年古刹的钟声,也仍响遏行云,其特殊的穿透力,超越了时空的*,使龙华寺从古代的沪城八景之一,转圜为今天新上海的城市景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20

南翔自明代以后,人文荟萃。明代有贡生14名,举人16名,进士10名;清代有贡生20名,举人19人,进士7名。富绅殷户竞相兴建第宅园林:宋代有1所。明代李流芳建檀园于北市,“经筑墙垣仅及肩,多穿南翔镇风光洞壑注流泉”,时为南翔胜景;通判闵士籍建猗圆(今称古猗园)于东市,至今仍为南翔名胜。此外曾有计氏园(后改为来鹤园)、怡园、巢寄园、桐园等。明清两代计有园林20多座,故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誉。南翔颇多古迹,有南翔寺砖塔一对,在镇中心香花桥北堍,是建于梁天监年间的白鹤南翔寺仅存的遗物。1985年起修葺,至1987年重现风姿,基本恢复原貌。南翔寺尊胜陀罗尼经幢俗称经幢石,有2座,现坐落在古猗园的南厅和微音阁前,原对峙于南翔寺大雄宝殿前。一立于唐咸通八年(867),一立于唐乾符二年(875),是当年寺中的八景之一。1959年扩建古猗园时搜集整修于今址。鹤槎山,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韩世忠由平江移军海上抗击金兵,在南翔驻军筑此烽火墩,作为信号联络之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21

梁朝井、齐师鹤、鹤迹石、祯明桧、望鹤楼、经幢石、九品观、博望槎等八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