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16
概念的明确: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的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能力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能力的构成是不同的。学前儿童随着其心理的发展,逐渐形成其能力,并表现出差异。通常我们讨论的儿童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能力、操作能力和智力这几个部分。
权威标准:
2012年10月,国家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在其官方网站下发通知要求贯彻落实。这本薄薄的书中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对3-4岁、4-5岁、5-6岁这三个年龄层次的儿童在每个领域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我们单独将健康领域中有关运动能力和操作能力相关的标准单独罗列如下:
培养路径:
我们分析的学前儿童能力包括运动能力、操作能力和智力这三个主要板块,其中智力无疑是普遍意义上大家最重视的部分,所以我们之后会有两篇专栏专门来探讨智力。这一篇将主要分析运动能力和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可以说是运动能力的一种,特指的是手操纵物体的能力,把操纵能力放在和运动能力同等的位置来探讨,不仅是由于操作能力在学前儿童整个能力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而且最主要的是操作能力的培养路径和运动能力的培养路径迥异。
运动能力的培养------从培养路径来说可以叫粗大运动的发展。从出生开始,儿童就有运动能力,从最初的哭、吃奶到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这就是粗大运动的一个发展过程。
从发展过程来看,粗大运动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儿童身体发育的一个自然结果,比如3个月左右的婴儿会抬头,4-5个月会翻身等。要得到这种自然规律下更好的结果,首先是要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强制性地提前,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岁后练习走路比9个月练习走路对婴儿的骨骼发育会更好,同样到了强制性的超过儿童年龄层次的超体力运动往往带来的是负面影响。其次是各个发展阶段营养的保证,*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口味*孩子对各类食品营养的摄取,虽然日常做不到每一餐都保证儿童营养的均衡,但至少在比如一周这样的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从饮食上给儿童提供充分的均衡的营养。第三点很重要,即在儿童自然到达某个运动阶段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比如儿童在4岁左右会从身体到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双脚交替上、下楼梯,有的家长会觉得爬楼梯有危险,往往遇到楼梯就抱着走或者牵着走,这种减少练习的做法不利于粗大运动的培养。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运用、扩充和完善粗大运动协调应该占据一天中很大一部分活动的比重。对粗大运动控制的灵巧度和身体协调能力将会促进儿童在其他发展领域的发展,全面促进健康和活力,鼓励和自给自足,儿童探索外部能力的不断增强将极大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同时,通过粗大运动对自己肢体的掌握有助于儿童提升自我形象和自信,这样的儿童会享受到比他人更成功的互动。
操作能力的培养------相对应的被成为精细运动的发展。因为运动发展遵循的是从头往下的顺序,所以精细运动发展落后于粗大运动的控制和协调。当粗大运动控制更加完善和协调时,四肢的肌肉将变得越来越能被精确地控制,随着控制的成熟和抓握的敏捷度的出现,儿童进行精细运动成为可能。
精细运动的培养中最需要重视两个方面。其一是接触和练习,从婴儿时期被动的手指操到简单基础的抓握练习开始,*应该有意识地给儿童提供进行精细运动的工具(玩具)和机会。积木的搭建、手工的制作等等都是精细运动的极好方式,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自理能力的培养一种更加自然而有效的精细运动培养路径,让3岁以上的儿童练习自己穿袜子、鞋子、衣服、扣扣子、拉拉链等等都是在练习他的操作能力。其二是左右利手问题的发生,即我们通常说的左撇子和右撇子。手和手指快速精确的动作和协调能力又可以称之为敏捷度,敏捷度依靠定位在左右半脑的某些特定能力的神经过程实现,利手就是这种发育过程的产物。这一现象被认为从出生前就开始了,但由于神经活动的复杂性,有些4、5岁的儿童的利手表现还不是很明显,他们可以自如地运用两只手。我们不需要去鼓励儿童常使用哪只手,因为无论是左利手还是右利手,都有利于精细运动能力的使用,使得协调能力和敏捷度趋于完善。值得肯定的是,现在很多家长在这一问题上有了正确的认知,已经越来越少听到有因为左撇子而打骂孩子强制变换的了。
结语:
儿童运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有利于儿童身体本身的发育发展之外,它还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培养。何为智力?运动将如何促进智力发展?如何进行智力的评测?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专栏中继续探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