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2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7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许多小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觉得阅读是一件苦差事,毫无情趣,使阅读一直成为学校的软勒,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1、 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一种浓厚的教室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捐献出来,放入教室的图书角。开辟阅读课堂时间以及鼓励学生利用中午到校时间,借阅书籍。

2、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促进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完《小白兔和小黑兔》、《两只小狮子》等课文后,指定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勤劳品质的文章,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在教完《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等课文后,让学生阅读有关科普知识的文章,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开展班级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手抄报评比、成语接龙、猜谜……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体验到阅读的无限乐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一是学生对毛*不太熟悉;二是*时期的艰苦环境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在教学《王二小》是,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王二小的故事、歌曲、影片等资料,为学习课文内容做铺垫,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通过阅读理解,充分感受到小英雄的牺牲精神。

三、创设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固然有必要巩固学生的记忆,可是尤其重要的是考虑到如何启发,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这就需要研究。”我们尽可能的在备课时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我们可以设计这几道题目,⑴全家人指的是谁?“这张画”是什么画?兰兰的小手都帮谁做过什么事?(2)本文想要揭示的主题是什么?(3)分角色朗读课文(也可编成课本剧)。(4)学生们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模仿人物的言行,逐渐地清理了作者思路,理解了作者的意图。(5)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弄清如何表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强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图片:松鼠、松果,然后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时,教者话锋一转:还是先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好胜好奇的孩子们被这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根据学生单纯好奇、喜欢故事、崇拜英雄人物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开展由老师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书本中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故事讲完,留下“且听下回分解”,吊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时孩子急于了解故事的下文,很容易产生读书的兴趣,然后借势向孩子推荐合适的书籍。

四、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主要教给以下读书方法:

1、是自读,即让学生围绕课后习题、导读提示等,读课文重点章节,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边读边想的方法。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凡课文所包含的词、句、段、篇等方面的内容,都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不懂或值得怀疑的问题,也应当列入思考的范围之中。
  3、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他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
  4、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通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5、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比较高的要求,语文课本里相当数量的课文,涉及到各个时期,从事各种工作的人物,写了他们种种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事迹,表达了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此,小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许多情感体验是人们所共有的,学生同样如此。如果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他们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就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圈画批注的方法。一方面圈画批注把阅读思考的结果记下来,便于深入地阅读;另一方面,动手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动脑,必须用心读书,否则圈画批注不到点子上。学会圈画批注的方法,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生练习圈画批注的主要内容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感受深、受感动、受启发的地方;不理解、读不懂的地方等。

五、 交流收获,体验阅读的快乐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心得体会,或学生自选优秀作品,利用阅读课的交流时间推荐给大家,或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交流精美语句等,或是对于内容较为浅显易懂的课文,可把学生分组进行互教互评。教别人是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的手段,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各种形式的交流,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和体验予以肯定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阅读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任学生,大胆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就会提高,进一步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