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7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给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育必须重视“自主阅读”。 在语文学习中,突出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但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实中,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体现了这一理念了吗?“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琅琅”决非危言耸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自编自演”“请君入瓮”式的教学几乎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形无神,对新理程的理念是一种*的曲解。因此,语文教学回归到读,特别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是落实新课程的关键,因此“自主阅读”成为制约语文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提升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什么是自主阅读呢?自主阅读是一种学生自愿主动的,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感性体悟、放松惬意的无负担的阅读方式。它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自主阅读的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课堂上的阅读是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有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2]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培养自主诵读习惯。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园春·雪》而言,若让学生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境中感知北国的壮丽景观,进而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只有通过反复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一基本功,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2、培养自主听力习惯。
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养听力习惯呢?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阅读,锤炼课堂语言,注重教态等来吸引学生;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通过来自社会诸多听力因素。如欣赏朱自清的《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应尽量少讲,讲多了,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就如顾德希先生说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讲的越多,学生就越没兴趣”。学生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上课前,不如播放配乐朗诵《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而领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
3、探究自主阅读技巧。
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阅读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鉴赏起来倍感困难,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养成思考,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阅读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点,强化阅读的整体意识;通过咀嚼、品味重点词句的语境义,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通过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提高评价、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多摘录、多写读书笔记,多作评论,多讨论交流,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在动态中自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