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2:44
中国陆内坳陷型含煤盆地有两个亚类,其一主要发育于中生代,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为代表;其二为发育于柴达木盆地三湖区的新生代陆内坳陷型含煤沉积。
中生代以后,海水基本退出中国*,在晚三叠世—侏罗纪,因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在中国*原有稳定克拉通盆地、地块基底之上发育形成了陆内坳陷型含煤盆地。这些含煤盆地构造稳定,面积广而水浅,沉降速率及沉积速率较小,含煤岩系厚度不大,含煤岩系大面积稳定分布变化很小,其地质构造环境是克拉通内坳陷型的继续。如从四川盆地(除川西区以外)一直延伸至黔北、滇东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含煤岩系,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T3—J1-2)含煤岩系,准噶尔盆地中北部中、下侏罗统(J1-2)含煤岩系,塔里木盆地主体部位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T3—J1-2)含煤岩系等。它们都是发育在稳定的前中生代盖层之上,横向与类前陆型含煤盆地或*边缘型含煤盆地相连,也可以说是上述两类含煤盆地向稳定地台、地块(稳定沉积区)的延伸。由于它们位于相对稳定的基底之上,盆底坡度平缓,含煤岩系沉积于与海隔绝的内陆盆地,全为陆相沉积,以河流-滨湖沼泽相砂泥岩岩性组合为特色(图8-29),沉降幅度及含煤岩系厚度较小,通常只有数十米至数百米,沉积物相对较粗,砂岩、泥岩大套频繁间互,煤层在有的地区比较发育(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但一般都不很发育,以薄煤层及煤线为主。
图8-29 陆内坳陷型含煤盆地(T3、J1-2)沉积模式图
在四川盆地,从川中、川南至川东广大地区,广泛分布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香溪群)含煤岩系,厚度主要为800~150m,虽因西面、北面紧接川西、川北类前陆型含煤盆地,有西厚东薄,北厚南薄特点,但在区内变化较缓。自下而上形成3个区域性生储盖组合(香一—香三、香三—香五、香五—香六)。据分析资料,有机质丰度较类前陆型及裂(断)陷型偏低,多数样品的有机碳含量>0.5%~1.0%,>1.5%者不多;显微组分富氢组成偏少,属于镜质组-惰性组组合型(戴金星,2000),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沼泽的水体偏浅,属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在川中区,由于含煤岩系内,由泥质岩与砂岩大面积呈“三明治”式叠置,其上有超千米侏罗系覆盖,为形成大面积以岩性圈闭为主,构造为辅的煤成气藏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由于含煤岩系时代偏老,经历了较长的成岩演化历程,一些特征类似于克拉通内部含煤盆地,气田具有含气面积大,但储量丰度相对偏低的特点。
三湖区第四纪坳陷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坳陷雏形形成于中生代至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是坳陷最主要发育期。受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作用影响,在上新世早期(
)沉积最大厚度为2500m,最大沉积速率为0.3mm/a;上新世晚期(
)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600m,最大沉积速率超过0.7mm/a;第四纪更新世沉积了巨厚的湖沼相暗色泥质岩(平均沉积速率高达0.66~0.88m/a)。三湖区不仅沉积厚度大,面积也较大,在第四纪沉积鼎盛时期湖盆面积达到30000km2,为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提供了丰富的气源岩。由于三湖区具有丰富的可供微生物利用的有机质以及有利于厌氧微生物发育的生长条件,为区内生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地质与地理条件,形成了多个大型生物煤成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