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5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4 22:20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出名了,就筹建了湖北的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他们唱,第一批就是从安庆请人过去援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常委、宣传*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4 23:38
黄梅戏曲调源自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戏发源和诞生于黄梅县,以地名黄梅县为戏名,是湖北黄冈地区土生土长的剧种,经湖北黄冈六大水系之一的华阳河传入安徽安庆宿松地区,黄梅戏300多本原创剧目没有一部是安徽原创,全部拿湖北黄冈地区的原创剧本去进行二次改编,黄梅戏经典传统剧目源自湖北黄冈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麻城等各县真人真事和湖北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成,《女驸马》是根据湖北襄阳民间传说故事《双救主》改编,讲述的是湖北襄阳府的故事,女主人公冯素珍襄阳府冯家巷人,《天仙配》是根据湖北民间传说故事《董永卖身》改编而成,讲述的是湖北孝感的故事,相传湖北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得名孝感,湖北十堰郧西县是《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发源地之一,《小辞店》是根据湖北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市)黄梅县的真人真事《蔡鸣凤辞店》(最早又名《菜刀记》)改编而成,讲述的是湖北黄冈的真人真事,女主人公柳凤英湖北黄州府(黄冈)黄梅县濯港人,男主人公蔡鸣凤黄州(黄冈)浠水县人,《打猪草》的故事发生在黄梅县梅松岭地区,剧中人陶金花、金小毛的原型都是黄梅县人,《过界岭》又名《於老四与张二女》,讲述的是黄州府黄梅县与广济县(今武穴)交界处发生的故事,於老四和张二女都是黄梅广济交界处的人。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
说到黄梅戏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新中国黄梅戏的奠基人桂林栖同志,不仅为皖西南(安庆等地)的事业作出了贡献,也为新中国黄梅戏在安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桂林栖生在黄梅戏的故乡湖北(黄冈)黄梅县,酷爱家乡戏,1949年安徽安庆,桂林栖出任安庆首任*,那时的安庆还是安徽省的省城,桂林栖上任第二天开始从各地找回流落的黄梅戏艺人,其中就有丁老六(黄梅戏名师丁永泉原名丁老六,严凤英的恩师)严鸿六(严凤英原名严鸿六)、潘景莉父子等,亲自组建了正规的黄梅戏安庆一团、二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8年升级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戏校(安徽省黄梅戏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推行黄梅戏“三改”*:改剧本、改戏、改制),培养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时白林、陆洪非、郑立松、王冠亚等大批黄梅戏人才,支持拍摄电影《天仙配》为黄梅戏在安徽省和全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桂林栖黄梅戏基金会就是以桂林栖(非严凤英)命名的,纪念桂林栖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青山绿水带笑颜”,黄梅戏《天仙配》中最经典的唱词。桂林栖建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1953年安徽省黄梅剧团的严凤英、王少舫多次赴湖北黄梅县取经学习,带回部分黄梅戏传统剧目录音回安徽,其中就有《董永卖身》后被改编成电影《天仙配》
建国后,安徽安庆地区为争黄梅戏发源地,改黄牛山为黄梅山,改牛栏村为黄梅村,以黄梅二字命名了黄梅亭、黄梅阁、黄梅镇等一系列的地名、路名等等,但这些目前都只有几十年历史而已,一查便知,在安庆的地方志,例如:《安庆府志》并无历史记载,还以“梅城”“黄梅城”自居,其实安庆又名宜城,前,甚至六、七十年代都从来没有“梅城”“黄梅城"之称。
“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季)或摘梅子时才唱的戏,才命名黄梅戏,简直难以自愿其说,其实都是为争黄梅戏发源地。黄梅雨季并不是是安徽安庆独有的雨季,摘黄梅子唱的戏叫黄梅戏?清明时节、冬至时节、下雷雨就不能唱黄梅戏呢?难道就不能叫清明戏、冬至戏、雷雨剧吗?摘苹果就不能唱黄梅戏吗?黄梅天、黄梅雨发源于安庆吗?一年360多天,黄梅时节有几天?我们综观中国300多个大小戏曲没有一种是以雨季、季节命名的,中国的戏曲都有一定的命名规则的,很多是以省、州、府、市、县命名的,例如川剧、粤剧、京剧(北京简称京)、豫剧(河南简称豫)、越剧(浙江古代属越国)、楚剧(湖北历史上是楚国核心地带)、庐剧(合肥古名庐州)、锡剧(无锡)、凤阳花鼓戏(以安徽凤阳县命名)等等,而黄梅戏以黄梅县命名也是符合中国戏曲传统命名规则的。
安徽省*官方网站: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各种词典: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
1995年8月*文化部授予湖北省(黄冈)黄梅县“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非安徽,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黄梅戏之乡),2019年2月黄冈黄梅县第5次凭借黄梅戏当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非安徽),2020年9月*教育部授予黄冈师范学院中华传统文化黄梅戏“国家级传承基地”(非安徽,全国唯一高等院校)。由此可见,关于黄梅戏国家相关部门是认可湖北的。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事实不容改写,任何企图歪曲黄梅戏发展历史事实的行为都是可耻的。原创永远是原创,改编永远是改编。请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能更好的发展和传承黄梅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5 01:13
支持你!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参考资料: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3/03/06/0002702.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5 03:04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