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5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05 15:57

传统节日上巳节由来 上巳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日,是古人出门踏青,青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日子。三月三日为唐朝三节令之一,官府拨款,让百官追赏为乐。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以歌舞升平。逢三月三日,长安全城沸腾,热闹非凡。唐代杜甫的《丽人行》这样描写节日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在西南及海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三月三这一节日风俗,流传至今,而且长盛不衰。云南因为旅游业的昌盛,所以三月三也格外热闹。西南少数民族中尤以纳西族、黎族、壮族、侗族、苗族、布依族、彝族过三月三最为隆重和富有特色。

关于三月三的来历,史料较少,不过黎族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传说。

传说之一

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漂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得以幸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下相会。结果几年过去,两人都无功而返。妹妹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与哥哥结为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于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从此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繁衍后代。这就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习俗的传说。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天妃及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多年后,天妃和南音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兄妹俩传宗接代的功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族的盛大节目。

传说之二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石洞里住着一只经常祸害百姓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上山救俄娘,却被乌鸦精害死了,俄娘闻讯悲痛万分。趁乌鸦精熟睡之际,俄娘杀死了乌鸦精,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民百姓除了大害。此后,俄娘终身不嫁。可每年三月三这一天都要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唱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俄娘,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这座山也得名为俄娘九峰山。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周围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穿上盛装集会于俄贤岭,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举逐年扩大并普及到海南黎胞居住区,成为海南黎胞的盛大节日。节日里黎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俄娘洞洞口。拜祭毕,青年们会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活动。因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都与婚恋有关,故三月三也称为爱情节。

上巳节习俗

上巳节习俗除了祓禊,芍药定情,互赠香草,还有曲水流觞,即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后变为“流杯曲水之饮”,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友人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饮食习俗有:荠菜煮鸡蛋,人们今天去野外采撷整棵荠菜,煮食鸡蛋。也有暗含孕育生命的意义;乌米饭,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五色糯米饭,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05 19:52

上巳节的由来简介100字 上巳节是怎么来的

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

还有认为上巳节是起源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关于上巳节的由来传说:

纪念黄帝诞辰

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纪念伏羲氏

上巳节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庆祝西王母蟠桃会

道教兴起后认为农历三月三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纪念道教真武大帝

农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15:35

上巳节的由来简介100字 上巳节是怎么来的

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

还有认为上巳节是起源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关于上巳节的由来传说:

纪念黄帝诞辰

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纪念伏羲氏

上巳节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庆祝西王母蟠桃会

道教兴起后认为农历三月三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纪念道教真武大帝

农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8 04:22

据农历通书所载,古代的巳日定为三月初三日,巳时即在中午的午时以前,俗称“巳肘日卜到”(到即正午之意)。此节早在周朝乃是招魂袚禊的日子,古时上巳节的风俗是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被除不祥的仪式。
  随着时代更易,此俗也逐渐衍化,变成了男女到野外踏青郊游,林下水滨,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即所谓“三月三,踏青节”,这种变化,由以女巫神灵为主体、作中心的活动变成以人们为主体、以游山玩水为中心的活动。

  此后这种踏青郊游活动又有所发展,诗人词客,到此日登游名山胜迹,临风吟诵,濒水饮宴,进而发展为“曲水流畅”,啸傲山水,尽情地享受大自然之美。这种发展衍化的过程,原来属于宗教迷信的成份逐渐淡化乃至消失,而增加了人们的户外活动的内容。

  发展到近现代,上巳节的原来意义和内涵已为人们所遗忘,更多的是认为“三月三踏青节”,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的郊游,而这也就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滥觞,现代旅游,不论短途或远程,春季固然是旅游的好季节,此时万象回春,百花竟放,到处呈现出大自然之美。但现代的旅游者,除春季外,一年四季均有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这也可以说是“三月三踏青节”之衍化发展而成为现代的旅游活动。

  节日、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科技力量越来越强,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有多少已经被人遗忘了。夏起于上古,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于祓禊外,并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流觞,亦称“流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其酒。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后世上巳日,民间有戴荠菜花、挑荠 、听蛙鸣等习俗。《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于絜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火为大絜。”刘昭注:“谓之禊也。”《续齐谐记》:“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晋潘尼《三日洛水作》诗:“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晋王羲之《兰亭诗序》:“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北齐刑邵《三日华林园公宴诗》:“方筵罗玉俎,激水漾金巵。”宋吴自枚《梦梁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爱慕。”后亦有不用三日,仍用巳日者。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参见“祓禊”。 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山踏青。三月初三为南乡峻嶂山的庙会节场,香船游肪停满烧香滨。婶婶山麓雪浪乡的农民,有快船比赛风俗。上午,各村青年摇着快船,满载村民,赶至辉蹿山看庙会,游节场。午后,快船集中到葛埭桥附近的长广溪参赛,看过迎神赛会和游节场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观看快船比赛。参赛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显神通。接着由表演中涌现出来的佼使者自由结合, 以两船为一组进行比赛。小组优胜者再自由结合,依次比赛,直至决出冠军为止。比赛时,岸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河中船如飞箭,急流勇进,甚为壮观。

  上巳节探幽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我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地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巫术中的兰汤沐浴一直保持着驱妖除邪的基本性质,河滨祓禊则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和发展(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的源头实际上是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秉执兰草或以香薰草药沐浴,都有唤起性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与原始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三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由起(《风俗探幽》,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宋兆麟也认为原始的上巳节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但是他对沐浴的性质则有不同见解,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巫医的水疗法,特别是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涤妇女身上的不洁,驱走各种恶鬼,为妇女生育创造条件,名曰洁身洗垢,实为驱鬼求育,是巫医用水疗法治愈妇女不育症的基本方式(《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赵国华除认可上巳节是先民的大规模生殖崇拜活动的遗风外,还特别强调,生殖崇拜不是性崇拜,因为在原始人类的观念中,性爱与生殖是完全分离的,他们并不知道两者的直接因果关系。当时人类的性爱是比较自由的,性满足也不成其为问题,而人口繁衍却是摆在社会首位的极其重大的问题(《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与上述看法相反,成林以为上巳节的最初涵义就是性爱狂欢,它源于原始社会的性禁忌制度:原始人为禁止因争夺异性而引起的互相残杀,生产时期实行性禁忌制度,男女分开生活。那些不需要遵守禁忌的日子,就成了性开放的节日,这种节日也就是“春社”和“社会”(聚社会饮)的起源,而这种“春社”和“社会”也正是三月三日民俗的最初形式(《三月三溯源》,《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这一见解,与清代经学家沈涛认为春秋时的水滨祓禊实为“淫俗”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十经斋文集》)。

 此外,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引证古籍中关于“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等说法,以为水滨祓禊与农耕礼仪有关系(孙昌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法国学者格拉耐认为上巳节最初是表示初春的复苏的祭礼,其根本目的是乞雨(张铭远译《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19)。这种看法与小南氏的推断实际上是一致的。还有人认为,在这类临水祓禊活动中,能看到水神崇拜的深刻影响(王子今《史记的文化发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最近有学者根据屈原《九歌·招魂》及《续汉书·礼仪志》注引等资料,特别强调了先秦时期上巳节的“招魂续魄”的巫觋色彩,认为该节日的主题在于迎接生命之神的复合,其他如沐浴祓禊等活动都是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这一内涵的某些方面可能是吸取和融合了东来的古代印度文化。印度古老典籍《梨俱吠陀》中有一组招魂诗,是反映三千年以前的婆罗门教习俗风情的远古作品,这些招魂诗篇使我们自然地联想起楚辞中的《招魂》、《大招》。南丝绸之路的发现,证实了古印度文化东渐的可能性,一般是自印度而缅甸传至我国“西南夷”地区,再至黔中、巫郡及巴蜀,尔后传入楚腹地,通过楚国再进入中原地区。因而,中国远古时期巫文化中的招魂续魄、沐浴祓禊的上巳节习俗同东来的古吠陀文化中的招魂、巫术的文化因子相融合,从而使我国古老奇胲的上巳节俗的主题及其文化蕴含更为丰富瑰丽、异彩纷呈(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时令保健,驱妖除邪,祝殖求孕,性爱狂欢,乞雨祈年,迎接生命之神的复合,甚至还包含有古印度吠陀文化的因子……读罢此篇,读者诸君,或许你们已经堕入古老苍茫的“谜”雾之中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8 04:25

据农历通书所载,古代的巳日定为三月初三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8 04:19

据农历通书所载,古代的巳日定为三月初三日,巳时即在中午的午时以前,俗称“巳肘日卜到”(到即正午之意)。此节早在周朝乃是招魂袚禊的日子,古时上巳节的风俗是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被除不祥的仪式。

  随着时代更易,此俗也逐渐衍化,变成了男女到野外踏青郊游,林下水滨,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即所谓“三月三,踏青节”,这种变化,由以女巫神灵为主体、作中心的活动变成以人们为主体、以游山玩水为中心的活动。

  此后这种踏青郊游活动又有所发展,诗人词客,到此日登游名山胜迹,临风吟诵,濒水饮宴,进而发展为“曲水流畅”,啸傲山水,尽情地享受大自然之美。这种发展衍化的过程,原来属于宗教迷信的成份逐渐淡化乃至消失,而增加了人们的户外活动的内容。

  发展到近现代,上巳节的原来意义和内涵已为人们所遗忘,更多的是认为“三月三踏青节”,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的郊游,而这也就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滥觞,现代旅游,不论短途或远程,春季固然是旅游的好季节,此时万象回春,百花竟放,到处呈现出大自然之美。但现代的旅游者,除春季外,一年四季均有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这也可以说是“三月三踏青节”之衍化发展而成为现代的旅游活动。

  节日、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科技力量越来越强,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有多少已经被人遗忘了。夏起于上古,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于祓禊外,并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流觞,亦称“流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其酒。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后世上巳日,民间有戴荠菜花、挑荠 、听蛙鸣等习俗。《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于絜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火为大絜。”刘昭注:“谓之禊也。”《续齐谐记》:“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晋潘尼《三日洛水作》诗:“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晋王羲之《兰亭诗序》:“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北齐刑邵《三日华林园公宴诗》:“方筵罗玉俎,激水漾金巵。”宋吴自枚《梦梁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爱慕。”后亦有不用三日,仍用巳日者。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参见“祓禊”。 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山踏青。三月初三为南乡峻嶂山的庙会节场,香船游肪停满烧香滨。婶婶山麓雪浪乡的农民,有快船比赛风俗。上午,各村青年摇着快船,满载村民,赶至辉蹿山看庙会,游节场。午后,快船集中到葛埭桥附近的长广溪参赛,看过迎神赛会和游节场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观看快船比赛。参赛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显神通。接着由表演中涌现出来的佼使者自由结合, 以两船为一组进行比赛。小组优胜者再自由结合,依次比赛,直至决出冠军为止。比赛时,岸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河中船如飞箭,急流勇进,甚为壮观。

  上巳节探幽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我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地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巫术中的兰汤沐浴一直保持着驱妖除邪的基本性质,河滨祓禊则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和发展(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的源头实际上是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秉执兰草或以香薰草药沐浴,都有唤起性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与原始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三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由起(《风俗探幽》,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宋兆麟也认为原始的上巳节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但是他对沐浴的性质则有不同见解,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巫医的水疗法,特别是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涤妇女身上的不洁,驱走各种恶鬼,为妇女生育创造条件,名曰洁身洗垢,实为驱鬼求育,是巫医用水疗法治愈妇女不育症的基本方式(《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赵国华除认可上巳节是先民的大规模生殖崇拜活动的遗风外,还特别强调,生殖崇拜不是性崇拜,因为在原始人类的观念中,性爱与生殖是完全分离的,他们并不知道两者的直接因果关系。当时人类的性爱是比较自由的,性满足也不成其为问题,而人口繁衍却是摆在社会首位的极其重大的问题(《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与上述看法相反,成林以为上巳节的最初涵义就是性爱狂欢,它源于原始社会的性禁忌制度:原始人为禁止因争夺异性而引起的互相残杀,生产时期实行性禁忌制度,男女分开生活。那些不需要遵守禁忌的日子,就成了性开放的节日,这种节日也就是“春社”和“社会”(聚社会饮)的起源,而这种“春社”和“社会”也正是三月三日民俗的最初形式(《三月三溯源》,《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这一见解,与清代经学家沈涛认为春秋时的水滨祓禊实为“淫俗”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十经斋文集》)。

  此外,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引证古籍中关于“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等说法,以为水滨祓禊与农耕礼仪有关系(孙昌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法国学者格拉耐认为上巳节最初是表示初春的复苏的祭礼,其根本目的是乞雨(张铭远译《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19)。这种看法与小南氏的推断实际上是一致的。还有人认为,在这类临水祓禊活动中,能看到水神崇拜的深刻影响(王子今《史记的文化发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最近有学者根据屈原《九歌·招魂》及《续汉书·礼仪志》注引等资料,特别强调了先秦时期上巳节的“招魂续魄”的巫觋色彩,认为该节日的主题在于迎接生命之神的复合,其他如沐浴祓禊等活动都是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这一内涵的某些方面可能是吸取和融合了东来的古代印度文化。印度古老典籍《梨俱吠陀》中有一组招魂诗,是反映三千年以前的婆罗门教习俗风情的远古作品,这些招魂诗篇使我们自然地联想起楚辞中的《招魂》、《大招》。南丝绸之路的发现,证实了古印度文化东渐的可能性,一般是自印度而缅甸传至我国“西南夷”地区,再至黔中、巫郡及巴蜀,尔后传入楚腹地,通过楚国再进入中原地区。因而,中国远古时期巫文化中的招魂续魄、沐浴祓禊的上巳节习俗同东来的古吠陀文化中的招魂、巫术的文化因子相融合,从而使我国古老奇胲的上巳节俗的主题及其文化蕴含更为丰富瑰丽、异彩纷呈(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时令保健,驱妖除邪,祝殖求孕,性爱狂欢,乞雨祈年,迎接生命之神的复合,甚至还包含有古印度吠陀文化的因子……读罢此篇,读者诸君,或许你们已经堕入古老苍茫的“谜”雾之中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