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25
认真审题准确定位
审题是答好综合题的关键和基础。地理综合题往往在实际区域和虚拟区域内,考查地理事物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人文特征及其成因、人地关系等问题,具有综合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点,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呼应课改。因此,这类题中固然有部分显性条件可以较快读取到,另外部分已知条件藏得很深,需要仔细研读材料,并结合所给图示仔细推敲才能找到,这就要求考生理清层次和脉络,找出问题关键所在。
先审文字材料和题干。文字中常常包含一些基本信息,如背景介绍、概念简介、事件的简单经过和结果等,题干中则包含了所考查的具体问题,如自然地理特征中的气候成因分析、人文地理特征中的区位因素分析、某个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措施等。只有准确审清题目,确定所考查的是哪些方面的知识点,才能从头脑中提取出思路答题。
再审图示材料。先搞清是考查区域图的辨识还是示意图的理解,是曲线图的判读还是结构式图的填写。以区域图为例,区域地图反映地理事件的空间分布,地理学科内的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考查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考生对区域不能进行空间识别,就难以从区域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更谈不上解决相关问题了。如2005年天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中出现的两个地理区域,很多学生识别不出其位置、范围,导致了解答该题失分较多。
最后,不管是文字材料、图示材料还是题干部分内容,审题时决不能截然分开,必须前后照应、反复推敲,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整合知识提炼答案
在审清题目、定出所考区域、理清所要考查内容的前提下,就要迅速回归课本、检索所学知识、整理答题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组织答案。如对区域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情况、农业基础、劳动力因素、市场条件、交通条件、技术条件、历史基础、*因素等九个方面做作答。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去思考归纳。
当然,能否顺利形成答题思路,主要取决于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这几年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因此,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精准书写规范
答题时,力求心态平稳,把握好答题速度,合理分配时间。答题中,使用规范用语即地理专业名词和术语要准确并避免生活化和口语化用词。如“荒漠化”不能写成“沙漠化”,“台风”不能写成“飓风”、“正午太阳高度”不能写成“太阳高度”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卷面整洁,书写工整,杜绝错别字。这些看似小事,很多时候却决定了考生是否能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