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0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19
磨练自己的心态,这个是要做好长期的一个训练的准备。很多人认为说磨练自己的心态,要经历过大风大浪,或者说努力读书。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你要磨练自己的心态,在每天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你时刻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情绪想法等等。你要把自己当成第3人,然后你去观察自己的这些念头。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有有很多念头,很多情绪在你的心里打转,这个时候你不要跟他产生交集。你不要跟着他往下走,比如说愤怒的情绪出现,你就观察他这个情绪的起伏就行了,你不要跟着这个情绪,不然你就会被情绪牵着走,你的心态就会崩溃,你只要不管他,他自然就会平复,这样你的心态慢慢的就可以被磨练出来了。
方法如下;
1,确立明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和明确的目标是分不开的,如果为实 就可以在不断的克服困难中使意志得到磨炼.
2,做自己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事自己不感兴趣,但要强迫自己去做好,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正是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3,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因为磨炼意志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若不能有效的管理自己,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并进一步给学生具体方法的指导.
4,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增强磨砺意志的信心和决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19
我打开《中华心学沿革简述》370页,读有关王阳明四句教的一段文字:“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说:老师,您书里讲王阳明这段话,您解的非常好啊!说四句教第一句是讲的心本体清净无污染的特性,第二句讲的是心之动用内容的属性,第三句讲的是心的知用的辨别能力,第四句讲的是心于事修中的简择体现。这个事修就是王阳明讲的事上磨练是吧?
老师:哎,就是。四句教最后一句不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嘛?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具体来说的。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你都是要善!你有不善的地方呢,那就把它去了。不要这个不善。就是把这个不善的这个东西去掉。
实际上王阳明讲的这个格物,他讲的知行合一,是从心里边这个念头都不要出!不要这个不善的念头。念头刚一要出来,感觉非常的快,就赶紧去了它。所以这个格物呢,有从事上格,有从情绪上格,有从念头上格。这都是格物。
包:我正想问您这个问题,就是——王阳明的事上磨练,实际上,它也是功夫,是吧?它跟功夫是很密切的关系是吧?
老师:事上磨练呢,你每来一件事情,你都是要为善去恶。事事都要为善去恶。
包:就是做每件事的时候,意识里,心里边都有这个为善去恶的念头?
老师:自己一开始吧,那就是有这么个警觉。等以后习惯了,他这个警觉就不出了。
包:哦,不用再出为善去恶的念头,自然就这么去做了。
老师:就是慢慢形成以理作意,以理兴意。用这个理,正确的道理,产生那个念头。
包:哦。兴意就是兴起念头。
老师:对,他是遵照这个理来兴起念头。这个,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得经常有这个为善去恶的心态就是了。一开始有警觉,以后慢慢慢慢他就有了为善去恶的习惯。
所以,王阳明答南大吉,他就说:你现在已经知道里边干净了,你就注意那个净,总注意那个净,他那个不净不就没有了吗?这就是六祖说那个“佛性本清净”。也是孟子说的那个好的善念,那个恻隐之心,仁之端。神秀呢,他就去注意那个不对的东西了,“时时勤拂拭”,他把意识放在外边了。
如果你知道这个净了,就注意这个净,让这个净慢慢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包:不净自然就没有了。
老师:哎,就没有了。
一开始你还注意不到这个净。其实,要从道理上来讲呢,应该是知道这个净的。你里边一不动的话,它就是什么都没有嘛!说是“什么都没有”也不对,是没有各种念头。那个体它还在呢。实实在在的东西。
包:是没有杂念?
老师:是没有各种念头。好的坏的都没有。那就是那个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