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1: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11:39
(一)模型的概念
为了能够在一定精度要求下,对复杂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含水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必须将现实的含水系统模型化。模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示和体现。它既反映客观现实又高于实际。
通过模型便于研究客观现实,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二)模型的类型
1.物理模型
在查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忽略对研究问题影响不大或无关的因素),所得的天然地质体称物理模型。
2.数学模型及其建立
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用一组数学关系式来刻画它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从而反映所研究区地质体的条件和地下水的基本运动特征。这样建立的一种数学结构便是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模型建立。
(三)数学模型的优点及须满足的条件
1.优点
1)经济且操作方便,如改变实施方案(例如开采、引渗等),研究某些参数(例如渗透系数、给水度等)改变时,在数学模型中的操作比其他模型方便;
2)加速对某些变量(例如开采条件下的水头或降深)历时变化规律的研究,迅速确定其变化特征;
3)便于使用一些可控变量(例如不同的开采方案),求得难以通过试验得到的结果(如水头或降深的变化);
4)易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含水系统的影响程度;
5)有较高的精度便于使用现代化工具。
2.应满足的条件
1)足够的精度:在数学模型中,要把本质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反映出来。例如一条弱透水的断层,在研究供水时,可概化为阻水断层,使供水能得到充分保证;而在研究矿山排水时,又可将其概化为导水断层,以保证矿井生产安全。
2)适当的简单:既要精确,又要尽可能简单。太复杂的模型难以求解,但过分简单又可能使模型失真。关键是使实际问题能得到满意的解答。
3)有科学依据:不论地下水在含水层中运动多么复杂,但必须遵守两条基本定律,即质量守恒(水均衡原理)和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渗透定律)。这些就是建立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