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开元寺的构造是怎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2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0:01

中国著名的侨乡福建省泉州自古有“佛国”之称,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寺院要数开元寺。开元寺占地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

开元寺分布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台和藏经阁。东侧有檀越祠、准提禅林;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和水陆寺。东西广场分别耸立着镇国、仁寿双塔。

寺前的照壁建于明代,嵌有明代书法家陈于王隶书“紫云屏”石刻。入山门后即是天王殿。左右塑天王坐像各一尊,怒目挺腰,状极威猛。殿后紧连着一座卷棚歇山顶的拜亭,拜亭前有石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石庭尽头,便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建于唐垂拱二年(686),相传建寺时有“紫云盖地”,又称紫云大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重檐歇山式,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因殿内立石柱一百根(内糟减去六根)又称百柱殿。这些石柱和柱础,形式多样,有海棠式、龙柱式、方柱式和圆柱式、有的还刻着古印度和斯里兰卡流传的神话故事,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的产物。石柱及铺间炉斗作仰莲式,屋架上重梁叠栋,秀巧精致。斗拱间附雕着二十四尊飞天乐伎,有的手持乐器,有的手捧文房四宝,轻歌曼舞于屋粱之间。与敦煌飞天形象不同的是,这里的飞天都长有翅膀,而这些翅膀不但是装饰品,也是拱顶的支撑点,建筑上的力学原理与艺术上的美学原理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二十四飞天雕刻为中国佛教寺庙所罕见。

大雄宝殿供奉的佛像也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一尊释迦牟尼像或三世佛、三身佛等三尊佛像,而这里供奉的是五尊佛祖像,正中一尊是释迦牟尼,两侧分别是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门佛、北方成就佛。供奉五尊佛祖像,属于佛教密宗的独特塑像方式,在全国汉地佛寺的大雄宝殿中实属罕见。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津三年(1019)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1108)敦熠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1666)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中轴线建筑群最高处是藏经阁,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十四年(1925)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镇国塔与仁寿塔合称紫云塔,是开元寺的另一组重要文物。东塔镇国塔,为唐成通六年(865)文称法师所造,初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宋宝庆三年(1227)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共七层。宋熹熙二年至淳祜十年(1238~1250)重建,改为八角五层楼阁工仿木结构的石塔,一直保存至今。塔高48.24米,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每一门龛有浮雕的佛像,龛旁及门旁两壁雕有罗汉*、中印僧人等佛教人物,共有浮雕80尊,神态各异,刻工精巧,是宋代雕塑艺术的佳品。塔心为巨大实心柱,周围有阶梯,可攀登塔顶。全塔在大石柱40根,大梁40根,大拱120支,小拱80支。塔顶用铜铸造的葫芦形塔刹,历时700余年仍光彩夺目。

西塔即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初名无量寿塔,木塔,高7层,后毁于火。宋宝庆年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宋绍定元年(1228)至嘉熙元年(1237),寺僧自证法师改建为石塔。此塔外观与东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级,基座上雕刻有禽兽和花卉的图案。特别是西塔第四层东北壁的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引起国内外游人、学者的兴趣与关注。这尊猴行者身穿直缀,头戴金箍,项悬数珠,腰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手握鬼头刀,右肩背一尊小佛像,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相似,但西塔建造比《西游记》早三百年。因此,中国一些学者及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中野美代子都提出“孙悟空出生在福建”的观点。东西双塔结构合理、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堪称为中国古代石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奇珍瑰宝,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人香客。

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各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