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0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1
非常烂,都是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杀自己。当时的装备是够的。南京有装备,就是打怕了,不打了。跑惯了。小日本攻城时人不多,甚至*66军是在小日本正面突围,可想小日本战力,这是自己制造的混乱,很多部队不是因为被包围投降,而是没有过江的船。甚至有些部队只是因为老兵死的差不多了,就放弃阵地,跑到江边,等着投降。所以*要是好好打,并且有不是很空洞的计划,长官不先跑。打半年是有可能的,我认为人九成,物质一成。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2
其实当时*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淞沪会战,上海丢了,南京自然难保,所以集中重兵和日本血战上海是没有错的,虽然自己伤亡很大,但是日本人也被死死缠住,直到增兵在金山登陆后才获胜。因此*在上海失利后其实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组织好撤退和撤退途中的防守,一路溃逃到南京也没有组织很好的抵抗,更何况自己的*早就撤往武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2
我给你讲讲来龙去脉(专门为你熬夜写的,要看哦)。
1937年12月13日是中国人永远的痛,南京于此日沦陷敌手,长达六周的南京大*开始了......
南京保卫战实际上是淞沪会战的尾声。1937年8月13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个月,中*队主动在上海向日军出击,挑起战争。这步棋走得妙,如果日军从北边打下来,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最后只得一直往南退,退至广东沿海,那么中国就全军覆没了;主动在最东端上海挑起战争,吸引日军增兵,那么日军就中了圈套,分兵增援上海,那么我们就可以背靠着自己的基地,边打边退向内陆,以作长期抗战。
日本妄称“三日占领上海,三月灭亡中国”,谁知在上海这么块小地方都打了它三个月。蒋介石这次是下了狠心的,从全国调兵增援上海,增至75万人,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精锐:黄埔嫡系*军,要知道老蒋平时是非常疼爱他的宝贝*军的,一般小事都让各地的杂牌军冲在最前面。日军也有25万,这也是不得了的了,毕竟中*队的素质和装备都比不上这些萝卜头。
从8月13日到11月12日,中*队英勇抵抗,始终牢牢地控制住市区,但最后为什么上海失守呢?原因是忽视了杭州湾的防务。杭州湾位于上海突出部的下方,由于中方把军队调去了增援浦东,杭州湾实力空虚,日军趁机登陆,准备形成包围圈,包围上海的中国70万大军。危急之间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下令撤退。但是当初中*队都在市区专注于与日军巷战,毫无撤退准备,所以一收到马上撤退的命令,场面就乱了,中*队争相夺路,秩序大乱,作战能力消耗殆尽。如果在几天前战局开始不利时就做有计划的撤出,必然不会导致数十万大军一溃千里。
中*队在三个月来和日军死打硬拼,伤亡虽大,但士气并不低落,战斗纪律良好,只需撤下来稍加整理补充,即可再战。唯有大溃退使到几天之内精锐丧尽,军纪荡然无存。
上海沦陷之后,日军直*南京!
南京固守吗?还是干脆放弃?
南京是当时中国首都所在地,也是国父孙中山陵墓所在,弃而不守有失体面。但是,面对汹涌扑来的日寇,从上海败下阵来的残兵败将如何守得住?蒋介石内心极其矛盾,在当日日记里写下:“南京不能守,又不能不守。”他百方拼凑,守城兵力仅12万人,而且士气极端低落,其中新补兵力约3万人,他们未受训练,匆促上阵,官兵间尚不认识。仗打到这个份上,蒋介石也不抱多大希望了,他之所以坚守,一是因为上述原因,南京轻易失守,攸关体面;二是对苏联出兵有所期待。他一再安慰自己的将领们,只要守一两个月,苏联必会出兵增援中国。
苏联当初对中国信誓旦旦地保证出兵,但只给我们开了张空头支票,抗战多年来连个苏联士兵的影儿都看不见。
在日军杀到南京前,蒋介石夫妇乘飞机先离开了,刚被任命的南京卫戌总司令唐生智急忙准备南京防务工作,他下令“全军誓与南京共存亡”,把南京所有船只交给一支军队控制,并命令其射击欲*逃跑的船只。如果这个真能贯彻倒好,断了大家撤退的念头,一门心思死守,但事实并非如此:各位高级将领都偷留了船,所以一开始就为自己留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士兵抱定死守的决心。南京当局疏忽,竟然没有疏散居民,为后来被*埋下祸根。
日军在12月5日开始攻城,中方一直守到12日时,还固守住大部分阵地,但蒋介石怕失去他的爱将,下了撤退命令。于是唐生智召来高级将领们开撤退会议。可恨的是,很多高级将领开完会后撒腿就跑,抛下部队独自*过江。守城的士兵们没有接到撤退命令,直到听说日军的坦克已经开到长官部门口,方知头头们都已经跑光了。
十数万守军开始土崩瓦解,涌向南京的下关。为什么?因为师长以上的长官们都知道,他们偷偷保留的船在下关!士兵们都跟着长官跑,就这样,无数民众和士兵蜂拥至下关的长江口,场面极度混乱,被踏死者堆积如山,而且各部队为了争夺船只,互相*击,死伤无数。还需要指出的是,守船只的部队奉命向过江的船只开火,半天后才知道下了撤退的命令,殊不知已经误杀了很多人。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城。
本人认为,南京可以守一个月以上,而且撤退时秩序的严重混乱和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可喜的是,在以后的抗战岁月中,中*队从南京的失败中吸收了教训,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淞沪会战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中*队表现出来的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必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史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3
绝对没有必要死守南京,完成平民疏散后,派2-3个师象征性的守2-3天就行,完成后突围,在防线后休整,保存实力,进入对峙阶段,待时机成熟时*。其实蒋方震已经建议了,但是没被老蒋采纳,唐生智为了显示自己大能才揽下南京卫戍司令,一开打就跑了,导致上级找不到部队,部队找不到上级,最后被分割歼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4
*装备太差也倒是没有,8万人有3个师为德式装备由德国顾问培训,还有一个连的一号战车,主要是战术呆板,无论是南京会战还是武汉会战*都不会相互支援配合,且缺乏火炮(日军坦克装甲很薄用不着反坦克炮),各部队基本没有协同防线缺口也不会主动补上,构筑的工事也不专业(战壕基本就是一条线),将主要防线设于南京近郊,在日军飞机火炮下很快瓦解,溃散的残兵退入城中也没有有序的重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4
烂的可以。
九成是人为因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1
非常烂,都是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杀自己。当时的装备是够的。南京有装备,就是打怕了,不打了。跑惯了。小日本攻城时人不多,甚至*66军是在小日本正面突围,可想小日本战力,这是自己制造的混乱,很多部队不是因为被包围投降,而是没有过江的船。甚至有些部队只是因为老兵死的差不多了,就放弃阵地,跑到江边,等着投降。所以*要是好好打,并且有不是很空洞的计划,长官不先跑。打半年是有可能的,我认为人九成,物质一成。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2
其实当时*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淞沪会战,上海丢了,南京自然难保,所以集中重兵和日本血战上海是没有错的,虽然自己伤亡很大,但是日本人也被死死缠住,直到增兵在金山登陆后才获胜。因此*在上海失利后其实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组织好撤退和撤退途中的防守,一路溃逃到南京也没有组织很好的抵抗,更何况自己的*早就撤往武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2
我给你讲讲来龙去脉(专门为你熬夜写的,要看哦)。
1937年12月13日是中国人永远的痛,南京于此日沦陷敌手,长达六周的南京大*开始了......
南京保卫战实际上是淞沪会战的尾声。1937年8月13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个月,中*队主动在上海向日军出击,挑起战争。这步棋走得妙,如果日军从北边打下来,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最后只得一直往南退,退至广东沿海,那么中国就全军覆没了;主动在最东端上海挑起战争,吸引日军增兵,那么日军就中了圈套,分兵增援上海,那么我们就可以背靠着自己的基地,边打边退向内陆,以作长期抗战。
日本妄称“三日占领上海,三月灭亡中国”,谁知在上海这么块小地方都打了它三个月。蒋介石这次是下了狠心的,从全国调兵增援上海,增至75万人,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精锐:黄埔嫡系*军,要知道老蒋平时是非常疼爱他的宝贝*军的,一般小事都让各地的杂牌军冲在最前面。日军也有25万,这也是不得了的了,毕竟中*队的素质和装备都比不上这些萝卜头。
从8月13日到11月12日,中*队英勇抵抗,始终牢牢地控制住市区,但最后为什么上海失守呢?原因是忽视了杭州湾的防务。杭州湾位于上海突出部的下方,由于中方把军队调去了增援浦东,杭州湾实力空虚,日军趁机登陆,准备形成包围圈,包围上海的中国70万大军。危急之间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下令撤退。但是当初中*队都在市区专注于与日军巷战,毫无撤退准备,所以一收到马上撤退的命令,场面就乱了,中*队争相夺路,秩序大乱,作战能力消耗殆尽。如果在几天前战局开始不利时就做有计划的撤出,必然不会导致数十万大军一溃千里。
中*队在三个月来和日军死打硬拼,伤亡虽大,但士气并不低落,战斗纪律良好,只需撤下来稍加整理补充,即可再战。唯有大溃退使到几天之内精锐丧尽,军纪荡然无存。
上海沦陷之后,日军直*南京!
南京固守吗?还是干脆放弃?
南京是当时中国首都所在地,也是国父孙中山陵墓所在,弃而不守有失体面。但是,面对汹涌扑来的日寇,从上海败下阵来的残兵败将如何守得住?蒋介石内心极其矛盾,在当日日记里写下:“南京不能守,又不能不守。”他百方拼凑,守城兵力仅12万人,而且士气极端低落,其中新补兵力约3万人,他们未受训练,匆促上阵,官兵间尚不认识。仗打到这个份上,蒋介石也不抱多大希望了,他之所以坚守,一是因为上述原因,南京轻易失守,攸关体面;二是对苏联出兵有所期待。他一再安慰自己的将领们,只要守一两个月,苏联必会出兵增援中国。
苏联当初对中国信誓旦旦地保证出兵,但只给我们开了张空头支票,抗战多年来连个苏联士兵的影儿都看不见。
在日军杀到南京前,蒋介石夫妇乘飞机先离开了,刚被任命的南京卫戌总司令唐生智急忙准备南京防务工作,他下令“全军誓与南京共存亡”,把南京所有船只交给一支军队控制,并命令其射击欲*逃跑的船只。如果这个真能贯彻倒好,断了大家撤退的念头,一门心思死守,但事实并非如此:各位高级将领都偷留了船,所以一开始就为自己留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士兵抱定死守的决心。南京当局疏忽,竟然没有疏散居民,为后来被*埋下祸根。
日军在12月5日开始攻城,中方一直守到12日时,还固守住大部分阵地,但蒋介石怕失去他的爱将,下了撤退命令。于是唐生智召来高级将领们开撤退会议。可恨的是,很多高级将领开完会后撒腿就跑,抛下部队独自*过江。守城的士兵们没有接到撤退命令,直到听说日军的坦克已经开到长官部门口,方知头头们都已经跑光了。
十数万守军开始土崩瓦解,涌向南京的下关。为什么?因为师长以上的长官们都知道,他们偷偷保留的船在下关!士兵们都跟着长官跑,就这样,无数民众和士兵蜂拥至下关的长江口,场面极度混乱,被踏死者堆积如山,而且各部队为了争夺船只,互相*击,死伤无数。还需要指出的是,守船只的部队奉命向过江的船只开火,半天后才知道下了撤退的命令,殊不知已经误杀了很多人。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城。
本人认为,南京可以守一个月以上,而且撤退时秩序的严重混乱和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可喜的是,在以后的抗战岁月中,中*队从南京的失败中吸收了教训,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淞沪会战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中*队表现出来的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必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史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3
绝对没有必要死守南京,完成平民疏散后,派2-3个师象征性的守2-3天就行,完成后突围,在防线后休整,保存实力,进入对峙阶段,待时机成熟时*。其实蒋方震已经建议了,但是没被老蒋采纳,唐生智为了显示自己大能才揽下南京卫戍司令,一开打就跑了,导致上级找不到部队,部队找不到上级,最后被分割歼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4
*装备太差也倒是没有,8万人有3个师为德式装备由德国顾问培训,还有一个连的一号战车,主要是战术呆板,无论是南京会战还是武汉会战*都不会相互支援配合,且缺乏火炮(日军坦克装甲很薄用不着反坦克炮),各部队基本没有协同防线缺口也不会主动补上,构筑的工事也不专业(战壕基本就是一条线),将主要防线设于南京近郊,在日军飞机火炮下很快瓦解,溃散的残兵退入城中也没有有序的重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34
烂的可以。
九成是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