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担保体系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0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6:16

●葛丰目前担保体系的主体———*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先天地带有种种弊端,它决不应该成为担保体系今后发展的主流。并且,从信贷风险的最终承担角度来说,如果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只是从国有银行转移到国有担保公司的话,费大力组建担保体系的意义就微乎其微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从来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致力于解决这一国民经济运行瓶颈问题的各项措施也正在各方努力下陆续出台并落实。总体来说,事情是在向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这一过程中还是反映出了一些问题的苗子,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就包括当前担保体系自身建设上的一系列缺陷。*一肩挑起大梁目前构成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基本框架的主要是这样三类担保机构:一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属于*为间接支持中小企业设立的*性扶植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由中小企业自愿组成、由会员企业出资、以会员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是民间投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在上述三类担保机构中,信用担保机构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占到全部担保机构的90%。从其出资情况来看,据初步统计,地方性财政预算拨款占45%,经贸、科技、计划及主管部门等出资30%左右,会员企业及个人出资等占15%,资产划拨等占10%。法律形式以事业单位为主。不可否认,目前这种*一肩挑起几乎全部重任的格局有其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在信用担保体系的导入阶段和推广时期,这一点就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这样说,*的积极态势是担保事业迅速推开并初步形成体系化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也正是这样强有力的背景支持,使得中国的担保机构先天地继承了最难具备但又是必须具备的资产———自身的信用度。*性倾向藏隐患情况似乎有点矛盾,一方面,历经10年发展,中国的担保事业蓬勃发展,担保机构长势惊人,但另一方面,困扰经济健康运行的突出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就事论事而言,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取两个数字对比一下就很清楚:目前中国银行业存贷差已经突破3万亿元大关,而担保资金不过百亿元,即使算上放大效应,与前者相比仍有两个数量级之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中国的担保体系建设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在体系化这一点上。另一方面,目前的担保体系还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以笔者之见,症结出在中国的担保体系是在*的一力包干下形成的,作为行政的产物,它与市场的隔阂是多方面的。从体系安排来说,风险分散主体单一,形式僵硬;从产权形成来说,财政投入比例过高,对民间资本视而不见;从市场格局来说,人为阻断竞争形成,各地担保机构以邻为壑;从激励机制来说,投资回报不相适应,政绩观远远强于获利冲动。更有甚者,这些还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信用担保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银行一样,背负信用创造的使命,因此,安全性几乎就是它全部的身家所系。我们惯常说,公司治理究其源要靠制度来保证,但制度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任何一家担保机构都会有完备的业务规范和流程,有自成体系的人事生成制度和激励机制。但是,当这一切都置身在一个失调的产权安排和生成模式下的时候,对于它的预期显然就不容乐观了。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参照贝克尔-斯蒂格勒模型,我们可以获知,决定代理人道德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取决他的任期、对未来收益的贴现率、被发现的概率等诸多因素,行政任命的不确定性,对未来预期的不可知,以及*性负担所产生的道德风险的屏蔽,无不使得*性担保机构的经营水平更多地依赖于经理人的良知而非硬性的约束。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看看国有银行的情况就很清楚了。第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性、行政性公司却少有能做到这一点的。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日常经营上的决策不是出于职业化的分析和对利润的追求,而更多地为了所谓的社会效益,其危险性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担保范围的无限扩大化倾向,*性成了福利性,担保机构的担保成了地方*帮助下属亏损企业套取银行救济贷款的工具或招商引资的诱饵。第三,从理论上说,中国的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式的垂直领导模式,但在它们的日常经营中却少有不受到当地*掣肘的现象。所幸的是,随着近些年来银行*改革的深入,政企不分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但是目前这种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从表面来看,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但从深层次来说,这些贷款的风险却未能得到有效转移。一旦出现问题,各种利益交织其间,银行投鼠忌器,反而更不利于采取有效手段。担保体系作用有限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讨论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各界人士为此问题也想了很多办法,担保体系的建设就是策略之一。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担保体系显然无力解决这一问题。诚如上文所言,目前担保体系的主体———*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先天地带有种种弊端,它决不应该成为担保体系今后发展的主流。并且,从信贷风险的最终承担角度来说,如果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只是从国有银行转移到国有担保公司的话,费大力组建担保体系的意义就微乎其微了。当然,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行业,国有资本率先进入无疑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对担保体系建设的不遗余力,显然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希望能够通过建立一套完备的体系和框架,以吸引各种所有制形式特别是民营担保公司的后来居上。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这种设想很难在短期里实现。首先,资本的本能是趋利避险,银行之所以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风险收益的不匹配。在担保价格未能实现市场化以及风险分散渠道不畅的条件下,担保行业不具备吸引民间资本大举进入的获利空间。其次,担保公司生存的基石是信用,而信用的存在有赖于一定的规模。对于一定量规模之上的资本,它的选择是多渠道的。信用担保相比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吸引力不够。即使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单纯的信用担保其行业规模也不大。这就注定了这个行业的边缘化生存状态。最后,市场机制从根本上来说,解决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金融资产作为一种虚拟资产,归根结底要建立在一定的实物基础上。换个角度来说,中小企业贷款难本身就是市场的选择结果,尽管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非市场的因素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判断,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本身。因此,担保体系作为一种外因,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导、扶植作用,它无法承担如此宏观的任务。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